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西周手工业研究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09 | 阅读:2543次
历史人物 ► 周礼

西周手工业研究

西周手工业研究

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高峰期,手工业在生产技术、组织形态和社会功能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其手工业体系以官营为主导,兼具民间生产,主要涵盖青铜器、陶器、玉器、纺织、漆器等门类,具有鲜明的礼制化和等级化特征。以下从技术、管理、社会功能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青铜铸造:礼制与技术的结合

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核心,包括鼎、簋、鬲等,纹饰从商代的饕餮纹逐渐转向窃曲纹、波纹,风格趋于规整。技术方面,采用复合范铸造法,并掌握分铸焊接技术。典型代表如“大盂鼎”“毛公鼎”,其铭文内容反映宗法制度与王权意志。青铜作坊集中在丰镐、洛邑等都城,由“百工”管理,生产过程严格遵循等级规范,如“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

二、原始瓷与陶器:南北分野

南方的原始瓷(如浙江黄梅山遗址出土的釉陶)已具备高温烧制技术,胎质坚硬,施青黄色釉。北方则以灰陶、红陶为主,器型以鬲、盆、罐为多,部分陶器刻划符号可能与文字起源相关。制陶分工细化,出现专业陶工家族,如《周礼》记载的“陶人”“旊人”。

三、玉器制造:权力象征

玉器生产集中于王室贵族,功能包括礼器(琮、璧)、佩饰(组玉佩)和葬玉(玉覆面)。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玉器作坊遗址显示,西周已掌握线锯、管钻等工艺,玉料多来自新疆和田。玉器的使用严格遵循等级,《周礼·春官》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四、纺织与漆器:等级化的日常

纺织业以麻、丝为主,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斜纹提花织物证明已有复杂织机。王室设“典絲”“典枲”管理生产,丝绸染色技术成熟,朱砂、石黄等矿物染料广泛使用。漆器多见于贵族墓葬,如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彩绘漆觚,以木胎为主,纹饰与青铜器相呼应。

五、手工业组织与社会结构

西周推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者隶属官府,世代承袭。《左传·定公四年》提及分封鲁国时“殷民六族”中含手工业家族。民间亦有家庭副业,如《诗经·豳风·七月》载“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反映家庭纺织的普遍性。

延伸讨论:手工业与西周礼制

手工业产品不仅是实用器,更是维系宗法制度的工具。青铜器铭文、玉器纹饰均服务于“明贵贱、辨等列”的政治需求。而技术革新(如青铜冶铸效率提升)与资源控制(铜矿、玉料)也强化了王权对地方的控制力。

西周手工业的兴衰与分封制瓦切相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导致官营体系崩溃,私营手工业逐渐兴起。考古发现如晋侯墓地、虢国墓地的器物组合,为研究这一转型提供了实物依据。

文章标签:手工业

上一篇:黄河文明与夏商起源 | 下一篇:李冰父子与都江堰

师酉铭文纪功

西周周礼

师酉簋铭文是西周中期重要的青铜器铭文,出土于陕西宝鸡,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器为周恭王时期(约前10世纪)宗庙祭祀礼器,内底铸有106字铭文,记载了师

周公摄政与成康之治

西周周公

周公摄政与成康之治是中国西周初期政治发展的关键阶段,二者共同奠定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并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核心内容及

毛公鼎铭训诰

西周周宣王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重要青铜器,出土于清代道光年间陕西岐山,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腹内铸有499字的铭文,是现存最长的一篇青铜器铭文,内容为周宣王

周代的丧葬习俗

西周明清

周代的丧葬习俗以宗法制度和礼制为核心,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与伦理观念。根据《周礼》《仪礼》等文献记载,其丧葬习俗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1

师酉铭文纪功

西周周礼

师酉簋铭文是西周中期重要的青铜器铭文,出土于陕西宝鸡,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器为周恭王时期(约前10世纪)宗庙祭祀礼器,内底铸有106字铭文,记载了师

散氏盘记疆界

西周周礼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的重要青铜器,约铸造于公元前9世纪,因铭文记载土地划界事宜而闻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铭文内容与历史背景反映了西周土地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