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卫玠看杀玉人悲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27 | 阅读:8496次
历史人物 ► 卫玠

卫玠看杀玉人悲”这一典故出自《晋书·卫玠传》,记载了西晋名士卫玠因其出众的容貌与气质引发围观,最终因体弱不堪劳累而早逝的事件。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细节、社会文化及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卫玠看杀玉人悲

一、历史背景与人物生平

1. 卫玠的身份:卫玠(286—312年),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西晋玄学家、清谈名士。出身名门,祖父卫瓘为西晋重臣,父亲卫恒是书法家。卫玠自幼聪慧,擅长玄学辩论,与王澄并称“卫王”。

2. 东晋初年的社会风气:西晋末年贵族崇尚清谈、品评人物之风盛行,对名士的外表风度极为推崇,形成“以貌取人”的社会氛围。卫玠因“风神秀异”被称“璧人”(玉人),成为士族审美符号。

二、“看杀卫玠”事件考据

1. 事件经过:据《晋书》载,卫玠避乱南下至豫章(今南昌),当地民众闻其盛名,争相围观,“观者如堵”。卫玠本就身体羸弱,不堪劳顿,遂病重去世,时年27岁。后世演变为“看杀”的戏剧化表述。

2. 可能的死因:结合史料,卫玠之死是多重因素所致:

- 体质因素:史载其“素羸弱”,可能患有慢性疾病。

- 心理压力:名士身份带来的社交负担与政治动荡的忧惧。

- 传播夸张:“看杀”之说可能为南朝史家对名士风靡现象的文学化渲染。

三、文化象征与历史影响

1. 名士文化的极端案例:反映了魏晋时期对“容止”的病态追捧,与“潘岳掷果”“嵇康鹤立”等同属名士偶像化现象。

2. 玄学与死亡的关联:卫玠之死被赋予哲学意味,成为“形神关系”的讨论案例,如《世说新语》将其与“神超形越”的清谈理念关联。

3. 文学艺术中的再创作:后世诗词(如李商隐《骄儿诗》“卫玠清赢欲不禁”)、戏曲常引用此典,隐喻才华遭世俗吞噬的悲剧。

四、延伸辨析

史料差异:《世说新语》注引《卫玠别传》称其死于“永嘉六年”,与《晋书》有出入,或因唐修《晋书》杂采小说家言。

地理争议:关于卫玠被围观地点,另有建业(南京)说,可能与东晋南迁后地域传说混淆。

这一典故深刻揭示了魏晋士族社会的审美狂热与个体命运的冲突,其历史真实性虽存疑,但作为文化符号至今仍引发对“名望与健康”“围观文化”的反思。

文章标签:卫玠

上一篇:鲁肃联刘抗曹策 | 下一篇:九品中正制在南北朝的演变

祖逖北伐的成败分析

晋朝祖逖

祖逖北伐是东晋初期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其成败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和外部环境等多角度分析,同时需结合当时南北对峙的特殊历史背景。 一、成功之处

司马懿与晋朝奠基

晋朝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年)是曹魏权臣、军事家,也是西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他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才能为晋朝统一三国奠定了基础,其子孙司马师、司马昭最终完成

张辽在晋朝的军事生涯回顾

晋朝张辽

张辽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虽未活到晋朝建立(265年),但其军事生涯对魏晋军事体系影响深远。以下根据《三国志》等史料,对其军事成就及后世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

晋朝山涛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名士的言行轶事,生动反映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风貌和精神

卫玠清谈玉人

晋朝卫玠

卫玠是西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与清谈名士,以其出众的仪容和辩才被称为“卫洗马”或“玉人”,其生平与清谈活动在《世说新语》《晋书》等史料中有较多记

卫玠看杀玉人悲

晋朝卫玠

“卫玠看杀玉人悲”这一典故出自《晋书·卫玠传》,记载了西晋名士卫玠因其出众的容貌与气质引发围观,最终因体弱不堪劳累而早逝的事件。以下从历史背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