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出土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08 | 阅读:9795次历史人物 ► 史学
"马踏飞燕"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其正式名称为"东汉铜奔马",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该文物创作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5-220年),是汉代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
核心特征与工艺价值
1. 造型设计:铜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三足腾空作奔驰状,右后蹄踏于飞鸟(传统称"飞燕",实际可能为游隼或鹰隼)背上,鸟首回望构成动态平衡,符合流体力学原理。
2. 铸造技术:采用分铸套接工艺,马尾单独铸造后插接,运用了失蜡法等精密技术,展现了东汉青铜器的高超冶炼水平。
3. 艺术成就:完美解决静态器物表现动态的难题,比西方类似作品早约1800年,1983年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出土背景与史学意义
雷台汉墓为东汉末年的"张掖长"(郡守级官员)墓葬,同期出土铜车马仪仗俑99件,构成完整的出行队列。
飞燕造型或与汉代"天马攫雀"传说相关,《汉书·礼乐志》记载的"象载瑜,白集西"可能暗喻这一意象。
有学者认为马蹄下的鸟象征"龙雀"(风神),体现汉代"天马行空"的宇宙观,与河西走廊的良马贸易密切相关。
学术争议与保护
1. 关于飞鸟品种存在游隼说、燕子说、鹰鸮说等不同观点,近年3D扫描显示鸟翅形态更符合猛禽特征。
2. 2002年通过中子活化分析确认铜材含铅锡比例接近《考工记》"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
3. 2011年采用纳米材料进行表面氧化层加固,解决了原有鎏金层脱落问题。
该文物反映了东汉军事强盛与丝路文化交流,其力学设计(重心落于单蹄)至今仍被工程学领域研究。2020年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文物数字化项目中,通过XR技术重现了铜奔马在丝绸之路上的动态场景。
文章标签:马踏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