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郑国修渠利关中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07 | 阅读:7465次
历史人物 ► 郑国

郑国修渠利关中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秦国,是秦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大成就,对关中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工程细节、历史作用等方面展开分析:

郑国修渠利关中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博弈

1. "疲秦计"的由来:公元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赴秦,名义上协助修建水利工程,实则为消耗秦国国力(《史记·河渠书》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2. 秦国的战略眼光:尽管识破计谋,秦王政采纳李斯建议继续工程,体现"使诈反为强国资"的政治智慧。工程历时十年(前246-前236),动用民力数十万。

二、工程技术特点

1. 渠系设计创新

- 采用"横绝"技术,将浊水(泾河)引入洛水,全长约300里(合今126公里)

- 渠首位于泾阳瓠口(今陕西王桥镇),首创"以淤代坝"技术,利用泾河高含沙量自然肥田

2. 配套工程体系:包含引水闸、退水渠、拦河坝等设施,形成完整的灌溉网络,可灌溉渭北高原4万余顷(约合今280万亩)。

三、经济军事影响

1. 农业革命:关中亩产从"一钟"(约合130公斤)提升至"六石四斗"(约合250公斤),成为"天府之国"(《汉书·沟洫志》)。

2. 战略储备创建:渠道建成次年(前235年)秦国大旱,关中独获丰收,为统一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3. 航运辅助功能:渠道兼作漕运通道,加速秦国兵员物资调配。

四、历史延续与遗产

1. 后世维护:汉代改建为白渠,唐代形成三白渠系统,沿用至明清

2. 考古发现:2004年泾阳郑国渠首遗址出土汉代闸槽、唐宋渠堤遗迹,证实工程延续性。

3. 现代价值:2016年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现存遗址公园完整保留唐代渠系格局。

知识扩展

郑国渠与都江堰(前256年)、灵渠(前214年)并称"秦国三大水利工程",但技术路线各异:郑国渠重淤灌,都江堰攻分沙,灵渠专航运。

司马迁实地考察后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方余顷",是研究战国农业地理的重要文献。

这一工程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得水利者得天下"的治国理念,其科学价值至今仍被水利学界研究,渠首遗址出土的夯土技术、渠线勘测方法等对当代仍有启示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屈原投汨罗江殉国 | 下一篇:赵充国屯田平羌

黑冰台暗探行动

秦朝焚书坑儒

黑冰台是中国古代秦朝时期秘密情报机构的代称,主要由法家思想主导的统治者设立,用于监视官员、搜集情报、打击政敌。其名称源自古代传说中“黑冰”象

始皇东巡封禅

秦朝胡亥

秦始皇东巡封禅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主要发生于公元前219年和前210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封禅的历史背景封禅是先秦时期

章邯降楚始末

秦朝章邯

章邯降楚是秦末农民战争中的关键事件之一,其始末反映了秦朝崩溃前夕的政治与军事危机。以下是基于《史记·项羽本纪》《资治通鉴》等史料整理的详细过程

秦直道军事要道

秦朝秦始皇

秦直道是中国古代第一条大规模修建的标准化军事战略通道,由秦始皇为巩固北方边防、快速投送兵力而下令修筑。其主线南起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北至

郑国渠灌溉关中

春秋战国郑国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该工程位于关中平原(今陕西泾阳、三原一带),

郑国渠水利工程记

秦朝郑国

《郑国渠水利工程记》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属秦国关中平原灌溉系统的核心工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