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豫让为智伯报仇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12 | 阅读:6772次
历史人物 ► 豫让

豫让为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历史上的一件著名事件,体现了古代刺客“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以下是基于《史记·刺客列传》等史料对事件的详细梳理和分析:

豫让为智伯

一、背景:智伯与豫让的关系

1. 智氏覆灭

智伯(智瑶)是晋国六卿之一,在晋阳之战中被韩、赵、家联合击败(前453年),家族覆灭。赵襄子因与智伯有旧怨,将其头颅漆为饮器。

2. 知遇之恩

豫让曾侍奉范氏、中行氏未被重用,后投靠智伯,深受礼遇。智伯的赏识激发豫让“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的信念。

二、复仇过程

1. 第一次刺杀

- 伪装刑人:豫让混入赵襄子宫中修厕,身藏匕首,被赵襄子察觉逮捕。

- 释放:赵襄子感其忠义,释放豫让,但豫让誓言继续复仇。

2. 漆身吞炭

- 豫让用漆涂身致溃烂,吞炭使嗓音沙哑,连妻子都难以辨认,以此隐藏身份。

- 朋友劝他假意投效赵氏再行刺,豫让拒绝,认为“怀二心”有悖士节。

3. 二次行刺与失败

- 埋伏桥下:豫让探知赵襄子出行路线,藏于汾桥(一说赤桥)下。

- 被捕自刎:赵襄子马匹受惊,搜捕后发现豫让。豫让自知事败,请求击刺赵襄子衣袍象征复仇,随后伏剑自杀。

三、历史评价与争议

1. 司马迁的褒扬

《史记》将豫让与专诸聂政并列,称赞其“死名之义”,凸显刺客的忠信精神。

2. 战略视角的批评

后世如司马光认为豫让未能劝谏智伯避祸, “不能扶危于未乱”,仅以死殉主,未尽臣责。

3. 文化象征意义

豫让成为“雪恨”的符号化人物,后世文学(如京剧《豫让吞炭》)常渲染其悲壮色彩。

四、延伸知识

1. 刺客文化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养士之风盛行,刺客作为“死士”成为权力斗争工具,如荆轲刺秦王

2. 赵襄子的反应

赵襄子释放豫让的行为,反映当时对“义”的推崇,甚至超越敌对立场。

3. 地名遗存

山西太原现存“豫让桥”(明代重建),传说为豫让伏击处,清代列为“太原八景”之一。

豫让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士人“一诺千金,以死践约”的价值观,其行为虽受时代局限,但忠烈之气至今仍引发对道德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文章标签:智伯

上一篇:虢石父擅权误国 | 下一篇:春申君黄歇谋楚(注: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首传奇故事

春秋战国子之

孟尝君(?—前279年),本名田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因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又称薛公。作为“战国四公子”之首(

战国名将白起军事生涯回顾

春秋战国白起

白起(?—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歼灭战的代表性人物。其军事生涯可

合纵连横战国外交策略大比拼

春秋战国合纵

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激烈博弈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七雄争霸,各国为求生存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复杂的外交策略较量,其中"合纵"与

孔子:春秋大义,儒家先驱

春秋战国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

季札挂剑践诺言

春秋战国豫让

季札挂剑践诺言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诚信典故,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体现了春秋时期“信义重于生死”的价值观。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相

豫让刺赵襄子

春秋战国豫让

豫让刺赵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政治斗争中的著名事件,体现士人“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精神,其事见于《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等文献。以下是基于史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