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豫让刺赵襄子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26 | 阅读:7687次
历史人物 ► 豫让

豫让刺赵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政治斗争中的著名事件,体现士人“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精神,其事见于《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等文献。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梳理:

豫让刺赵襄子

一、历史背景

1. 晋国政局

春秋末期,晋国形成“六卿专权”局面(智、赵、韩、魏、范、中行氏)。豫让原为范氏家臣,后投靠中行氏,均未受重用,最终成为智伯(智瑶)门客。智伯对豫让“甚尊宠之”,使其深感知遇之恩。

2. 赵氏崛起

前453年,智伯联合韩、魏攻赵襄子(赵无恤),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反杀,智伯兵败身亡。赵襄子将智伯头颅漆为饮器,激化矛盾。

二、豫让的复仇行动

1. 第一次行刺

- 豫让伪装为刑人(受过肉刑的罪犯),潜入赵襄子宫中修厕所,欲伺机刺杀。

- 赵襄子如厕时“心动”,察觉异常,搜查抓获豫让。豫让直言:“欲为智伯!”赵襄子感其忠义,释放了他。

2. 自毁容貌的隐忍

- 豫让漆身为癞(涂漆致皮肤溃烂)、吞炭为哑(灼烧喉咙改变声音),甚至剃须毁容,连妻子都认不出他。友人劝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行刺,豫让拒绝,认为“怀二心”有悖忠义。

3. 第二次行刺

- 豫让埋伏于赵襄子必经的桥下(一说为汾桥),因马匹受惊,赵襄子察觉并围捕。

- 豫让自知失败,请求击刺赵襄子衣物以象征复仇。赵襄子脱衣,豫让“三跃而击之”后自刎。

三、事件的历史意义

1. 忠义观的诠释

豫让的名言“众人国土,国士报之”成为古代士人精神的典范。他强调君主以对待国士的礼遇待人,臣子当以死相报,这一理念影响后世荆轲聂政等刺客。

2. 赵襄子的政治智慧

赵襄子两次释放豫让,既彰显宽容,又树立“敬重忠义”的形象,客观上巩固了其统治合法性。最终将豫让礼葬,进一步收服人心。

3. 刺客文化的源头

司马迁将豫让列为《刺客列传》第二人(仅次于曹沫),凸显其“不欺其志”的品格。后世常以“豫让击衣”比喻舍生取义。

4. 地理争议

豫让行刺地点有分歧。《太原县志》称“赤桥村”(今太原晋祠一带)为其埋伏处,故又名“豫让桥”;《史记》则记载为“汾桥”。

四、延伸思考

豫让的复仇具有强烈的仪式性——他执着于“形式正义”,甚至拒绝更高效的刺杀方式。这种极端行为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贵族向个人主义的过渡。同时,赵襄子的处理方式也展现了新兴统治者对传统道德的利用。豫让的故事在《吕氏春秋》《资治通鉴》中均有演绎,成为儒家“忠”与“义”的经典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商容忠贞守节义 | 下一篇:章邯降楚始末

要离刺杀庆忌

春秋战国庆忌

要离刺杀庆忌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刺客故事,体现了春秋时期士人"轻死重义"的价值观。 庆忌是吴王僚之子,勇武过人。阖闾(公子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登

白起攻郢烧夷陵

春秋战国白起

白起攻郢并烧夷陵是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白起在伐楚战争中的关键军事行动,发生于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

钟离春谏齐宣王

春秋战国孟子

钟离春谏齐宣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中的谏诤传统与女性参政的罕见案例。钟离春(又称钟无艳、无盐女)相传为齐国无盐邑(今

豫让刺赵襄子

春秋战国豫让

豫让刺赵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政治斗争中的著名事件,体现士人“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精神,其事见于《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等文献。以下是基于史实

豫让刺赵襄子

春秋战国豫让

豫让刺赵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政治斗争中的著名事件,体现士人“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精神,其事见于《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等文献。以下是基于史实

豫让刺赵报主恩

春秋战国豫让

豫让刺赵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历史上著名的侠义故事,展现了先秦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以下是基于《史记·刺客列传》等史料的详细分析:一、历史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