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诸葛恪聪明误身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28 | 阅读:5476次
历史人物 ► 诸葛恪

诸葛恪,字元逊,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东吴名臣诸葛瑾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其人才思敏捷,幼年便有“神童”之誉,却在晚年因骄矜专权招致杀身之祸,成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史例。以下从史实角度分析其人生轨迹与败亡根源:

诸葛恪聪明误身

一、早慧与政治资本的积累

诸葛恪少时即以辩才闻名,《江表传》记载其与孙权对答如流,以“太子食马粪”之喻化解孙权刁难,展现急智。成年后历任骑都尉、抚越将军,通过平定山越、屯田练兵建功。孙权临终前任命其为辅政大臣,与孙弘、滕胤等共辅幼主孙亮,体现其早期政治能力的认可。

二、军事冒险与声望转折

252年东兴之战中,诸葛恪以少胜多大破魏军,声望达到顶峰,获封阳都侯、丞相。然而253年他力排众议发动合肥新城之战,不顾将士疲敝、瘟疫流行,强攻数月不下,损兵折万,引发朝野不满。《三国志》评其“矜己陵人,终致溃败”,此战成为其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三、权力膨胀与统治失序

战败后诸葛恪非但不自省,反而加强:

1. 打压异己:诛杀奏事官员,废除“校官”监察制度,独揽朝纲。

2. 迷信术数:拒绝迁都建议,用占卜结果强行辩解,丧失理性决策能力。

3. 与皇室矛盾激化:拒绝归还节钺,出入戒备森严,引发孙亮与宗室孙峻的警觉。

四、政变始末与家族结局

孙峻联合吴主孙亮设计“宴杀”诸葛恪,以“呈阅公文”为名诱其入宫。恪虽察觉异常,却因自负未作防备,遇害时年仅五十一岁。其族弟诸葛融自杀,全族遭夷灭,仅幼子诸葛建逃亡蜀汉,符合当时政变连坐的残酷惯例。

历史启示

诸葛恪的悲剧印证了《周易》“亢龙有悔”的哲理:

才能需与德行匹配,过度依赖智术易忽视根本;

权力垄断必然招致反噬,东吴士族政治生态中“主弱臣强”尤为危险;

军事成果的“路径依赖”使其陷入战略误判。

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时特别指出“恪才而疏”的致命缺陷,其案例常被后世用作权臣戒鉴。

文章标签:诸葛恪

上一篇:汉与南越国交战 | 下一篇:清谈名士王衍生平

五虎上将的英勇传奇故事

三国五虎

五虎上将指蜀汉政权中五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其名号虽未见于《三国志》正史(实际出自元杂剧与《三国志平话》),但五

张辽勇闯天涯立威名

三国张辽

张辽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以骁勇善战、胆略过人著称,“勇闯天涯立威名”这一说法虽带文学色彩,但确实契合其历史上的军事成就。以下结合史实详细分析

曹丕:文采风华,魏国建立者

三国曹丕

曹丕,字子桓,公元187年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实际建立者,曹操的嫡长子。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

赤壁之战的智勇对决

三国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208年)是东汉末年决定南北格局的关键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这场战役展现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的军事智慧与孙权、刘备联盟

诸葛恪专权遭诛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是东吴重臣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早年以才学闻名,深得孙权器重。孙权临终前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与孙弘、孙峻等共同辅佐幼主孙亮。然而诸葛恪

诸葛恪新城惨败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新城惨败是三国时期东吴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发生于公元253年(吴建兴二年),也是诸葛恪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以下是事件的详细分析: 背景与起因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