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王尊不畏权贵势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19 | 阅读:1079次
历史人物 ► 石显

王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清廉官吏,以不畏权贵、刚正不阿著称。《汉书·王尊传》详细记载了他的事迹,以下结合史实从多角度展开分析:

王尊不畏权贵势

一、执法严明,不避豪强

1. 惩治涿郡豪族

任涿郡太守时,当地豪强东高氏、西高氏盘踞多年,勾结官吏横行乡里。王尊到任后立即彻查,逮捕其党羽,处死数十人,一郡震动。《汉书》称"郡中震栗,奸邪散亡"。

2. 弹劾权臣石显

成帝时,宠臣石显(中书令)擅权,王尊任京兆尹期间上奏其"专权擅势",虽因此被贬为庶人,但展现出对抗中枢权贵的勇气。

二、治理边郡的务实作风

1. 保卫黄河堤防

任东郡太守时逢黄河泛滥,王尊亲赴堤岸祭祀河神,誓言以身护堤。洪水汹涌之际,他坐镇堤上不退,民众感其诚心,冒雨抢修,最终保住河堤。此事被写入《汉书·沟洫志》。

2. 整顿陇西吏治

在陇西太守任上,打击羌人叛乱的同时严惩贪污军粮的官吏,采用"矫伪者戮"的铁腕政策,迅速恢复边境秩序。

三、政治理念与历史评价

1. 儒法并用的执政思想

王尊虽崇儒学(自幼习《尚书》《论语》),但实务中不拘泥条文。如处理涿郡豪强案件时,采用法家"严刑峻法"手段,体现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治理特色。

2. 班固的史笔论断

《汉书》将王尊与汉代著名酷吏并列,但特别强调其"公廉"本质,称其"诛恶禁非,皆以其理",与张汤等媚上者截然不同。

延伸知识:汉代监察制度背景

王尊的作为与汉代刺史制度密切相关。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郡国,俸禄仅六百石却可劾奏二千石高官,这种"以卑临尊"的设计,为不畏权贵者提供了制度空间。王尊历任多郡太守,正是这一制度的实践者。

王尊晚年因病辞官,死后家无余财,其子王伯亦以清廉著称,可见家风传承。其事迹在《汉书》《资治通鉴》中均有详载,成为后世"强项令"类官员的典范。

文章标签:

上一篇:项羽火烧咸阳 | 下一篇:诸葛亮北伐出祁山

汉章帝重视农业与儒学建设

汉朝刘炟

汉章帝刘炟(56年-88年)作为东汉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75年-88年)延续了"明章之治"的治世局面,其执政特点集中体现在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儒学制度的深

班固续写汉书

汉朝班固

班固续写《汉书》是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对汉代历史的系统整理与传承具有深远意义。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1. 续写的背景与动因 班固(32—92年)

范滂清名震朝堂

汉朝李膺

范滂(137年—169年),字孟博,东汉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清流派士人代表,以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品格闻名于世,其事迹主要见于

文景之治开创盛世

汉朝刘启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刘恒(前180—前157年在位)和景帝刘启(前157—前141年在位)统治时期形成的治世局面,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核心政策,为汉武帝时

京房推灾异之说

汉朝石显

京房(公元前77年—前37年),本名李房,西汉著名的易学家、占候家,以“灾异之说”闻名于世。他的理论体系将《周易》与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相结合,通过

盖宽饶刚直被诛

汉朝石显

盖宽饶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刚直官员,因直言进谏而触怒汉宣帝,最终被迫自杀。他的事迹在《汉书·盖宽饶传》中有详细记载,展现了汉代官僚体系中刚正不阿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