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诸葛亮北伐出祁山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9 | 阅读:7274次
历史人物 ►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出祁山是基于《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的重要军事行动,发生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间。以下是具体分析:

诸葛亮北伐出祁山

1. 北伐背景与战略意图

政治合法性: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旗帜,北伐既是延续刘备政权合法性的需要,也是对曹魏"篡汉"的道义反击。《出师表》中"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明确提出这一目标。

地理考量: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是陇西通往关中的咽喉,控制此地可切断曹魏与凉州的联系,进而夺取陇右粮马产区,形成对长安的夹击之势。

时间窗口:曹丕新丧(226年),魏明帝曹叡初立,诸葛亮判断魏国内部权力交接存在动荡可能。

2. 第一次北伐(228年)的核心细节

声东击西战术赵云邓芝在箕谷作疑兵佯攻关中,主力则出祁山。陇右三郡(天水、南安、安定)望风归附。

街亭之败的关键影响马谡违背诸葛亮"当道下寨"的指令,被张郃截断水源击溃,导致蜀军丧失陇右战局主动权。《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戮谡以谢众"反映出军纪严明。

历史争议点:《魏略》记载魏将孟达曾密谋响应蜀军,但被司马懿迅速平定,此事未见于蜀汉史料,可能存在信息延误。

3. 后续北伐与祁山关联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出散关攻陈仓,与祁山无关,但揭示诸葛亮灵活调整进军路线。

第三次北伐(229年):遣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巩固祁山西翼。

第四次北伐(231年):再出祁山,运用木牛流马解决补给,于上邽击败司马懿,却因李严运粮不继退兵。

第五次北伐(234年):屯兵五丈原,病逝军中,此次为东路而非祁山方向。

4. 军事与技术层面

后勤革新:发明"木牛流马"改善山地运输,《诸葛亮集》记载其载重"一岁粮"(约400斤),但具体形制仍有学术争议。

阵法应用:祁山作战中可能使用"八阵图",《水经注》提到定军山有"八阵图"遗迹,结合《三国志》"推演兵法,作八阵图"的记载,体现其野战防御体系。

5. 史学评价分歧

传统史观:《汉晋春秋》强调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战略必要性;陈寿则评价"连年动众,未能有功"暗指国力透支。

现代研究:田余庆等学者指出,蜀汉的"跨有荆益"战略破产后,北伐实为被动之举;而冀朝鼎认为陇右争夺体现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将五次北伐简化为"六出祁山",实际仅两次主力经祁山。诸葛亮选择祁山因陇右地广人稀、魏军防御薄弱,相较于子午谷险道更具操作性。

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蜀魏国力悬殊:蜀汉人口不足百万,曹魏则有四百余万;汉中至祁山补给线长达五百里,而魏军可从关中快速增援。即使如此,诸葛亮通过北伐维持了蜀汉战略主动性,其"鞠躬尽瘁"的军政实践成为后世典范。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尊不畏权贵势 | 下一篇:贾后乱政晋室衰

诸葛亮星陨五丈原

三国诸葛亮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时年54岁。这一事件标志着蜀汉由战略进攻转入

陈宫白门楼赴死

三国陈宫

陈宫白门楼赴死是《三国演义》中基于历史事件演绎的情节,其核心史实源自《三国志》及相关史料。以下是结合史实的详细分析:1. 历史背景与陈宫其人 陈宫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三国陆逊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陆逊在夷陵之战(公元221-222年)中击败刘备的关键战术。这一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如下: 一、历史背景1. 关羽之死

周瑜赤壁纵火烧曹

三国周瑜

周瑜赤壁纵火烧曹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但细节与《三国演义》的文学演绎有所不同。以下是基于史

诸葛亮北伐出祁山

三国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出祁山是基于《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的重要军事行动,发生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间。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北伐背景与战略

诸葛亮北伐之路

三国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之路:蜀汉的雄心壮志与战略决策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胆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北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