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岳飞郾城大捷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8-04 | 阅读:313次
历史人物 ► 岳飞

岳飞郾城大捷是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农历七月,岳家军在抗金战争中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此战发生在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是岳飞北伐中具有战略转折意义的关键战役。以下根据《宋史》《金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料进行详细分析:

岳飞郾城大捷

一、战争背景

1. 宋金局势:绍兴十年,金国撕毁《绍兴和议》,完颜宗弼(金兀术)率10万大军分四路南下,意图灭宋。

2. 岳飞出师:岳飞率主力北伐,连克蔡州、颍昌等地,兵锋直指汴梁。七月八日抵达郾城,建立指挥部。

3. 金军部署:金兀术调集精锐"铁浮屠"(重甲骑兵)和"拐子马"(两翼轻骑)共1.5万人,企图歼灭岳家军指挥中枢。

二、战役过程

1. 兵力对比

- 宋军:岳飞亲率背嵬军8000,加上游奕军等部约1.2万人

- 金军:1.5万精锐(含3000铁浮屠)

2. 战术运用

- 岳飞采用"以步制骑"战术,命令士兵持麻扎刀、大斧专砍马腿,破解重甲骑兵

- 杨再兴单骑冲阵,斩杀金军百余人

- 岳云率背嵬军骑兵侧翼包抄,击溃拐子马

3. 决定性战斗

- 七月十日傍晚决战,激战三个时辰

- 金军尸填沟壑,铁浮屠全军覆没

- 金兀术败逃临颍,遗弃辎重器械无数

三、历史影响

1. 战略意义:此战粉碎了金军主力,创造了步兵歼灭重骑兵的经典战例,为南宋收复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后续发展:岳飞乘胜追击,七月十四日取得颍昌大捷,先头部队抵达朱仙镇,距汴梁仅45里。

3. 十二道金牌:正当形势大好时,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撤军,致使北伐功败垂成。

四、军事创新

1. 阵法革新:岳飞改进"叠阵"战法,将手、手、刀斧手分层配置

2. 兵器改良:专门研发了破甲重斧和加长钩镰

3. 心理战术:战前派张宪设伏牛蹄涧,切断金军退路

五、争议与考证

1. 战果统计:《宋史》记载杀敌五千,《金史》承认"丧师几尽"

2. 拐子马辨析:现代研究认为非连环马,实为左右翼轻骑兵

3. 战场位置:近年考古发现指出主战场应在郾城西北五里店一带

此战充分展现了岳飞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岳家军的强悍战斗力,其"还我河山"的壮志虽未实现,但"郾城之战"作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其战术思想和爱国精神影响深远。岳飞的"仁、信、智、勇、严"治军理念,在此战中得到完整呈现。

文章标签:

上一篇:景延广抗辽失策 | 下一篇:元惠宗失国北遁

岳飞郾城大捷

宋朝岳飞

岳飞郾城大捷是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农历七月,岳家军在抗金战争中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此战发生在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是岳飞北伐中具有战略转折意

梁红玉擂鼓助战

宋朝梁红玉

梁红玉擂鼓助战是南宋抗金历史中的著名典故,其事迹载于《宋史·列女传》及民间传说,但具体细节在史书与文学演绎中存在差异。以下是基于史实与相关记载

宋军灵州城溃败

宋朝王安石变法

宋军灵州城溃败是北宋与西夏战争中的一次关键军事失利,发生于1081年(宋神宗元丰四年)的灵州之战。此战是宋神宗时期"五路伐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最

联蒙灭金终遗祸

宋朝贾似道

“联蒙灭金终遗祸”指的是南宋与蒙古结盟共同灭亡金朝,最终却导致自身面临更强大威胁的历史事件。这一策略的短视与地缘政治误判,成为南宋灭亡的重要

岳飞郾城大捷

宋朝岳飞

岳飞郾城大捷是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农历七月,岳家军在抗金战争中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此战发生在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是岳飞北伐中具有战略转折意

南宋初期的建炎新政分析

宋朝岳飞

南宋初期的建炎新政(1127-1130年)是宋高宗赵构在靖康之变后为稳定政权、应对金军南侵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一时期政权初立,内外交困,新政既体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