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石亭之战破曹休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3 | 阅读:3522次
历史人物 ► 曹休

石亭之战是三国时期东吴与曹魏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吴黄武七年)。此役中,东吴大都督陆逊联合孙权朱桓全琮等将领,通过精密部署大破魏大司马曹休率领的十万大军,成为三国鼎立格局的重要转折点。

石亭之战破曹休

战前背景

1. 东吴的战略意图:孙权在夷陵之战后稳定了西部防线,试图通过北伐扩大江淮势力范围。鄱阳太守周鲂献"诈降计",假意投降曹休以诱敌深入。

2. 曹魏的应对:魏明帝曹叡命曹休统率豫州、扬州诸军南下接应"降吴",司马懿贾逵等分兵策应,但曹休轻敌冒进。

战役过程

1. 地形利用:陆逊将主战场选在庐江郡石亭(今安徽潜山北),依托大别山余脉的复杂地形设伏。吴军分三路:陆逊居中,朱桓在左,全琮在右,形成钳形包围。

2. 战术实施:曹休进军至石亭遭伏击时,吴军利用山地地形截断魏军退路。朱桓提出"断夹石、挂车之险"的计策被孙权采纳,彻底封锁魏军退路。

3. 战役结果:魏军损失惨重,《资治通鉴》载"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曹休败退后疽发背而亡。

历史影响

1. 三国格局重塑:此战直接导致曹魏次年发动三路伐吴失败(江夏、襄阳、庐江三路皆无功而返),诸葛亮趁机在西北发动第二次北伐,形成战略呼应。

2. 军事制度变化:曹魏战后改革都督制度,将扬州都督区拆分为淮北、淮南两部;东吴则强化了"督军御史"的监军体系。

3. 人物命运转折:曹休之死使司马懿得以接管东南军务,埋下日后高平陵之变的伏笔;陆逊凭此功升任丞相,达到军事生涯巅峰。

补充细节

战后吴军缴获的军需包括曹休的"辎重车四千辆",相当于魏军一个军团的完整装备。

《三国志·吴主传》特别记载此役缴获"矛、盾、戈、弓、、矢、蛩氅数千万",反映当时江淮南部的军工生产能力。

考古发现的安徽潜山石亭古战场遗址显示,该地区至今存有多处疑似烽燧遗迹和古栈道残迹。

此战充分体现了陆逊"静以幽,正以治"的军事思想,也暴露了曹魏在淮南防务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为后续东兴之战等江淮战事提供了战术范本。

文章标签:

上一篇:何进引董卓入京 | 下一篇:晋孝武帝死于宫廷阴谋

诸葛亮隆中定三分

三国诸葛亮

"隆中定三分"是指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与刘备初次会面时提出的战略规划,史称《隆中对》(或《草庐对》)。这一战略奠定了蜀汉政权的理

濡须口孙权战曹操

三国孙权

濡须口之战是三国时期孙权与曹操在战略要地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北)展开的一系列军事对峙与交锋,时间跨度约为213年至217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诸葛亮北伐壮志未酬

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实现“兴复汉室”目标而发动的五次军事行动(建兴六年至十二年,228-234年),其战略意图是以攻代守,通过主动出击

陆逊夷陵破蜀显谋略

三国陆逊

陆逊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集中体现了陆逊卓越的军事谋略与吴蜀两国战略形势的深刻变化。其谋略核心可归纳为以下六方面细节

石亭之战破曹休

三国曹休

石亭之战是三国时期东吴与曹魏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吴黄武七年)。此役中,东吴大都督陆逊联合孙权、朱桓、全琮等将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