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元朝农业发展及水利建设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5-16 | 阅读:8277次
历史人物 ► 元朝

元朝农业发展及水利建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尽管元朝以军事扩张闻名,但其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政策与实践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是元朝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的主要特点及成就:

元朝农业发展及水利建设

一、农业政策与土地制度

1. 劝农政策: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推行“以农为本”的政策,设立劝农司(后改为大司农司),派遣劝农使到各地督导农业生产,编纂《农桑辑要》作为官方农业指导手册,推广先进耕作技术。

2. 土地分配与屯田制:元朝通过屯田制扩大耕地面积,军屯、民屯和商屯并存。北方以军屯为主,南方则以民屯为重点,例如在江淮、云南等地大规模屯田,促进了边疆开发。

3. 租税改革:实行“科差”和“税粮”并行的赋税制度,北方沿用丁税、地税,南方延续南宋的两税法,减轻农民负担以恢复生产。

二、水利建设的突出成就

1. 大运河的整修与扩展: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为保障漕运,重新疏浚隋唐大运河,开凿济州河、会通河及通惠河,形成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水系,成为粮食运输和经济命脉。

2. 黄河治理:元朝多次组织黄河堤防工程,如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主持的治河工程,采用“疏塞并举”之法,修复决口180余处,短暂缓解了黄泛问题。

3. 地方水利工程:在江南地区修复和新建圩田、塘堰,如浙江的海塘工程;西北地区推广坎儿井技术,改善灌溉条件;云南由赛典赤·赡思丁主持修建松华坝等水利设施,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三、农业技术进步与作物推广

1. 棉花的普及:元朝时期棉花种植从边疆推广至中原,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推动棉纺织业发展,改变了传统衣料结构。

2. 新作物引入:西域农作物如胡萝卜、菠菜等进一步传入中原,南方水稻种植推广双季稻,提高粮食产量。

3. 农具改进:曲辕犁、耧车等工具广泛使用,北方还出现“代耕架”等畜力机械,提升耕作效率。

四、局限性及影响

1. 政策执行不均:后期因吏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农业衰退。

2. 自然灾害影响:黄河频繁泛滥与政府应对不力,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诱因之一。

3. 经济结构矛盾:重商政策与农业基础之间的失衡,导致部分地区粮食供应不稳定。

元朝的农业与水利建设在短期内恢复了战乱后的经济,尤其大运河和屯田制为明清奠定基础,但其管理缺陷也暴露了游牧政权治理农耕社会的局限性。这一时期的技术传播与制度探索,仍是中国农业史的重要环节。

文章标签:农业发展

上一篇:王建成都称帝建蜀 | 下一篇:万历三大征伐

画家黄公望

元朝赵孟頫

黄公望(1269—1354),元代著名画家,原名陆坚,后过继给黄氏改姓,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与吴镇、倪瓒、王蒙并称“元四家”。他是中国

脱脱修辽金宋史

元朝脱脱

脱脱主持编纂辽、金、宋三史是元代史学史上的重大工程,这一工作不仅体现了元朝对正统史学传统的继承,更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对历史书写的政治考量。以下

田园诗人王冕

元朝明清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元末著名画家、诗人,浙江诸暨人。他以诗画双绝闻名,尤其擅长墨梅,其诗作多描绘田园生活与隐逸情

乃颜之乱被平定

元朝乃颜

乃颜之乱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东北地区宗王乃颜发动的叛乱事件,发生于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是元朝前期重要的内部权力斗争之一。此次叛乱充分暴露了元

隋遣使至流求

隋朝元朝

隋朝派遣使者至流求一事见于《隋书·流求传》,是古代中国对台湾岛早期经略的重要历史记录,其背景与影响可从以下几点展开:1. 历史背景 隋炀帝大业年

赛典赤治云南

元朝元朝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是元代著名的回回政治家,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重要官员,他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被任命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成为云南的最高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