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变法遇害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16 | 阅读:7782次历史人物 ► 吴起
吴起变法遇害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改革失败的重要事件,反映了变法派与旧贵族势力斗争的残酷性。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是卫国人,早年师从曾申学习儒学,后转攻兵法,曾在鲁国、魏国任职,以军事才能著称。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吴起推行变法,其核心内容包括:
1. 削弱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三世而收爵禄”,裁撤冗官,将贵族迁往偏远地区垦荒,以此削弱其政治经济基础。
2. 强化中央集权:整顿吏治,选拔贤能,将节省的财政用于训练军队,建立直属国君的“选练之士”。
3. 改革军事制度:借鉴魏国“武卒制”,强化军队战斗力,使楚国短期内“南平百越,北并陈蔡”。
然而变法触动了楚国贵族的根本利益。前381年楚悼王病逝,贵族集团立即发动政变,围攻吴起。吴起伏于王尸之侧,意图利用“丽兵于王尸者族诛”的楚律自保,但叛乱者仍射杀吴起并误伤王尸。继位的楚肃王以此为由诛灭七十余家贵族,但变法措施基本被废除。
吴起之死的深层原因在于:
改革过于激进:短时间内大规模剥夺贵族利益,缺乏缓冲余地。
依赖君主支持:楚悼王死后失去政治靠山,改革派孤立无援。
楚国旧势力强大:相比秦国商鞅变法时“公族弱”的基础,楚国昭、景、屈等世族盘根错节。
历史影响方面,吴起变法虽失败,但其“损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的思路为后世改革提供借鉴。司马迁评价其“刻暴少恩”,但也承认其“能行之者未必能言”。与商鞅相比,吴起兼具军事家与改革家身份,但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最终成为楚国贵族政治的牺牲品。
文章标签:变法
上一篇:宣王中兴:西周晚期的重要人物与事件研究 | 下一篇:秦末农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