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虞集诗文领袖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24 | 阅读:3703次
历史人物 ►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是元代中期最具影响力的诗文之一。其文学成就与政治地位相辅相成,成为元代文坛的标杆人物。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地位的成因与表现:

虞集诗文

一、政治地位与文坛影响力

虞集官至翰林直学士、奎章阁侍书学士,位列中枢文化机构核心。元代实行"以儒治国"政策,奎章阁作为皇帝咨政平台,虞集凭借经史造诣与文学才华成为元文宗图帖睦尔)的文学顾问,主导宫廷应制文学创作。其《奎章阁记》等文章系统阐述了元代文化政策,使文学创作与官方意识形态深度结合。

二、诗文创作的典范性

1. 诗歌:宗法唐宋,尤得杜甫沉郁与陶渊明冲淡之风,《挽文丞相》以"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写亡国之痛,被推为元诗七律巅峰。

2. 散文:继承欧阳修平易文风,《南昌刘应文文稿序》提出"理明而辞达"的创作观,成为元代古文理论纲领。其碑志文如《张掖王碑》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性。

三、学术整合与文化建构

主持编纂《经世大典》,融合蒙元制度与汉文化传统,确立元代官方史学话语。

赵孟頫揭傒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推动"朱陆合流"的理学思潮,其《道园学古录》体现"文以载道"的实践。

四、提携后进与流派形成

作为"元诗四大家"之首(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其门生如苏天爵、危素等延续其文风。元代后期"铁雅派"(杨维桢)虽倡新变,仍受其典雅文风影响。明代台阁体亦间接承袭其"鸣盛"传统。

五、历史评价的争议与再认识

清人顾嗣立《元诗选》称其"一代文宗",但四库馆臣批评其文"多应俗之作"。现代研究中,钱基博《中国文学史》指出其"以宋调而谐元音",反映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特殊性。近年学界更关注其多民族王朝背景下"雅正"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

虞集的地位实质上是元代"汉法"与"国俗"博弈中,士大夫通过文学重构文化话语权的典型个案。其诗文创作与理论既延续唐宋传统,又为明清馆阁文学提供了范式,在13-14世纪东亚汉文化圈中具有枢纽意义。

文章标签:诗文

上一篇:火药应用于战争中 (1126年) | 下一篇: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传承

元朝对外战争策略及其历史意义研究

元朝元朝

元朝对外战争策略及其历史意义研究元朝(1271-1368年)作为蒙古帝国在中原地区的延续,其对外战争策略继承并发展了蒙古军事传统,同时融合了中原政治智慧

杨朵儿只忠诚勇武事迹

元朝朵儿只

杨朵儿只(1285—1328),又称杨朵儿只·也先帖木儿,是元代著名的蒙古族将领,忠诚勇武的事迹载于《元史》等史料中。他是元武宗时期的功臣,历任中书左丞

元朝名将张弘范的征战岁月

元朝元朝

元朝名将张弘范的征战岁月张弘范(1238—1280),字仲畴,河北定兴人,是元初杰出的军事将领。作为元代开国功臣张柔第九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在忽

叶特尚的人物特征与影响

元朝曾参

叶特尚(Yeh Teh-chang,1891—1963)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人物,活跃于民国时期至台湾地区。他的生平与国民党政权紧密关联,其人物特征与历史

元朝诗人虞集诗词研究

元朝虞集

元朝诗人虞集(1272—1348)是元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后迁居崇仁(今江西崇仁),晚年寓居临川(今江

虞集诗文领袖

元朝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是元代中期最具影响力的诗文领袖之一。其文学成就与政治地位相辅相成,成为元代文坛的标杆人物。以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