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白帝城刘备托孤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20 | 阅读:7954次
历史人物 ► 刘备

白帝城刘备托孤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后,退守白帝城(今重庆奉节),病重之际召诸葛亮等人托付后事。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详细分析:

白帝城刘备托孤

1. 历史背景

- 夷陵之战后,刘备精锐丧失殆尽,被迫退守白帝城改名"永安宫"。当时东吴陆逊大军追击,曹魏也可能南下,蜀汉面临存亡危机。

- 刘备此时已63岁(虚岁),长期征战导致健康恶化。《三国志·先主传》载其"病笃",可能患有痢疾或感染性疾病。

2. 托孤全过程

- 核心人物:诸葛亮、李严(尚书令)及鲁王刘永、梁王刘理等皇子在场。

- 关键对话:刘备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传》)。这成为后世争议焦点,裴松之注认为体现了"君臣之至公"。

- 军事布置:刘备嘱咐赵云继续统领中护军,赵云劝谏"国贼是曹操孙权",建议明确联吴抗曹战略(《云别传》)。

- 人事安排:确立刘禅为太子,诸葛亮为正托大臣,李严为副(统领永安防务)。这种双轨制埋下日后政争伏笔。

3. 政治深意

- 权力制衡:安排益州本土代表李严制衡荆州集团的诸葛亮,反映蜀汉政权内部矛盾。

- 现实考量:诸葛亮事后与东吴重修盟好,证明刘备最终接受联吴战略。《江表传》记载孙权立即派郑泉赴白帝城议和。

- 遗嘱落实:刘备要求刘禅"事丞相如父",诸葛亮开府治事时刘禅确实"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4. 后世评价分歧

- 传统儒家视角:朱熹赞为"三代以下第一义举"。

- 现代史学观点:田余庆指出此为"非常时期的非常安排",因刘禅时年17岁且蜀汉新败。

- 考古佐证:奉节白帝城遗址发现汉代城墙遗迹,现存托孤堂为清代建筑,真实场景应在永安宫旧址。

5. 延伸影响

- 诸葛亮此后"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实为落实刘备巩固后方的遗愿。

- 李严后来因运粮不济被废,印证刘备"君可自取"的授权具有现实效力。

- 该事件成为后世帝王托孤的典范,如清初顺治帝托孤四大臣的形式明显受此影响。

文章标签:刘备

上一篇:第五伦清正廉明 | 下一篇:阮籍咏怀八十二

刘备三顾茅庐求贤之路

三国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求贤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一事件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展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胸襟和诸葛

三英联手战吕布

三国吕布

“三英联手战吕布”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经典情节,并非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上吕布虽以勇猛著称,但“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出自罗贯中的艺术创作

陆逊:江东谋士,白衣渡江显英豪

三国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吴政权的重要支柱。他以“白衣渡江”奇袭荆

马超:英勇善战,蜀汉骁勇大将

三国蜀汉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骁勇善战著称,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并称蜀汉“五虎上将

刘备三顾茅庐求贤之路

三国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求贤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一事件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展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胸襟和诸葛

刘备三让徐州牧

三国刘备

关于刘备“三让徐州”的历史背景及细节,主要出自《三国志》等正史记载,需注意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区分。以下是依据史实的分析: 一、事件背景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