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董卓迁都长安城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3 | 阅读:3688次
历史人物 ► 董卓

董卓迁都长安东汉末年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发生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当时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为避其锋芒,强行将汉献帝及朝廷从洛阳迁至长安。

董卓迁都长安城

背景与动机

1. 关东联军威胁: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组建联盟,声势浩大,董卓担心洛阳难以固守。

2. 战略撤退构想:长安地处陇西,靠近董卓的根基凉州,易守难攻,且远离关东叛军。

3. 焦土政策:撤离前,董卓焚毁洛阳宫殿、宗庙,掠夺富户财物,企图断绝联军补给。

迁都过程

董卓胁迫汉献帝及公卿百官西行,洛阳百姓亦被驱赶迁徙,途中死伤无数。

西迁队伍绵延数百里,遭遇饥荒与劫掠,《后汉书》记载“死者不可胜计”。

同时派吕布挖掘东汉帝陵及贵族墓葬,盗取珍宝以充军资。

后续影响

1. 政治象征崩塌:洛阳作为东汉两百年的都城被毁,中央权威进一步衰落。

2. 关中格局重塑:董卓在长安扩建郿坞,储存三十年粮草,但暴政引发王允、吕布等人密谋刺杀。

3. 军阀割据加剧:迁都后关东诸侯内讧,中原陷入长期混战,为三国分立埋下伏笔。

补充史实

长安在汉代曾为西汉首都,但东汉定都洛阳后地位下降,此次回迁实为临时举措。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后来在长安互相攻伐,导致关中凋敝,汉献帝最终东归洛阳时,长安已“城空四十余日”。

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成为中国历史上军阀专权的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霍光辅政废昌邑王 | 下一篇:荀勖音律定雅乐

颜良文丑丧白马

三国颜良

颜良、文丑是东汉末年袁绍麾下的两员猛将,以骁勇善战闻名,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三国志》及《后汉书》。关于"丧白马"的典故,史书记载较少,但结合历史

陶谦三让徐州牧

三国陶谦

陶谦"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但历史真实情况与小说描写存在差异。结合《三国志》等史料,可梳理出以下关键信息:历史背景与事件脉络1. 东

刘备三让徐州牧

三国刘备

关于刘备“三让徐州”的历史背景及细节,主要出自《三国志》等正史记载,需注意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区分。以下是依据史实的分析: 一、事件背景1.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

三国张飞

长坂坡张飞吼退敌的故事源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但历史上确有相关事件的影子。以下是结合《三国志》等史料的分析和扩展: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

董卓专权废少帝

三国董卓

董卓专权废少帝是东汉末年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189年。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外戚与宦官斗争激化:汉灵帝死

袁绍聚兵讨董卓

三国董卓

袁绍聚兵讨董卓是东汉末年关东诸侯联合反抗董卓专权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标志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以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