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明朝 >> 详情

况钟苏州清知府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21 | 阅读:9512次
历史人物 ► 苏州

况钟(1383—1442)是明代著名清官,字伯律,江西靖安人。永乐四年(1406年)以吏员入仕,因才干出众被破格提拔,宣德五年(1430年)出任苏州知府。苏州是明代赋税重地,但吏治腐败、豪强横行,况钟到任后展开全面改革:

况钟苏州清知府

1. 整顿吏治

苏州府衙积弊深重,下属官吏常勾结豪强欺压百姓。况钟到任后假装糊涂,暗中调查,三日后突然召集全体属吏,当场宣读贪腐罪状,处死6名劣迹昭著的胥吏,罢免庸官十余人,震动全城。

2. 减轻赋役

明代苏州赋税占全国近十分之一,百姓不堪重负。况钟多次上奏朝廷,据《况太守集》记载,他先后减免税粮70余万石,废除苛捐杂税,并改革运输制度,防止官吏中饱私囊。

3. 水利民生

主持疏浚吴淞江、白茆塘等河道,解决水患问题;推广“济农仓”制度,灾年借贷粮食给农民,秋收后归还,避免高利贷盘剥。

4. 公正断案

擅长侦破疑难案件,明人笔记《菽园杂记》记载其曾用“假鬼计”破获谋杀案。还编写《洗冤录》指导审案,成为明代司法实践的重要参考。

5. 文化教育

重修府学,资助寒门学子;主持刊刻《苏州府志》,保存地方文献。其离任时,苏州百姓联名上书挽留,最终朝廷特许连任至病逝(共13年)。

况钟去世后,苏州百姓建祠纪念,与海瑞并称“况青天”。其治理经验被写入《明实录》,清代戏剧《十五贯》更将他的形象艺术化,成为清官典范。今日苏州沧浪亭内有况公祠,仍存其手植紫藤一株。

文章标签:

上一篇:脱脱丞相修史篇 | 下一篇:蒲松龄写聊斋

明朝绘画流派演变

明朝明朝

明代绘画流派演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承续宋元传统,又融合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审美转向,主要发展脉络如下:1. 明初期:宫廷院体画主导 洪武至宣德年

明朝的科举制度改革

明朝明朝

明朝的科举制度改革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演变阶段,其核心在于强化中央集权、规范人才选拔机制,并对前代制度进行系统化调整。以下是明朝科举改革

明朝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明朝明朝

明朝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融合了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与社会现实的约束,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模式。以下依据史料与文学记载,梳理几则具有代表性的

《天工开物》科技价值

明朝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于1637年撰写的综合性科技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科技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性记录

周顺昌苏州民变案

明朝苏州

周顺昌苏州民变案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年)发生于苏州的一场大规模民众抗议事件,其核心是东林党人周顺昌被捕引发的民变。这一事件集中体现了晚明社会的

况钟苏州清知府

明朝苏州

况钟(1383—1442)是明代著名清官,字伯律,江西靖安人。永乐四年(1406年)以吏员入仕,因才干出众被破格提拔,宣德五年(1430年)出任苏州知府。苏州是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