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蜀汉重臣诸葛瞻之死忠救国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9 | 阅读:4712次
历史人物 ► 蜀汉

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官至卫将军、录尚书事。他在蜀汉灭亡前夕的绵竹之战中以身殉国,其生平与结局体现了鲜明的忠烈精神,但历史评价也存在争议。以下是关于诸葛瞻之死的史实与分析:

蜀汉重臣诸葛瞻之死忠救国

一、绵竹之战的背景

263年,曹魏发动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攻陷江油,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紧急任命诸葛瞻率军抵御,但诸葛瞻缺乏实战经验,行军迟缓,未能及时抢占险要。抵达绵竹后,他拒绝邓艾的劝降,却因战术失误导致全军覆没。

二、诸葛瞻的决策争议

1. 战术失误:诸葛瞻在涪城停留犹豫,尚书郎黄崇多次建议快速抢占险要,未被采纳,最终被邓艾军长驱直入。

2. 忠烈之举:战败后,诸葛瞻怒斥邓艾"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最终与长子诸葛尚一同战死,表现出誓死不降的气节。

3. 能力质疑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其"才识不及其父",裴松之则认为他以文官身份临危受命,败局非一人之过。

三、历史评价的两面性

正面:南宋文天祥《正气歌》将其列为忠义典范,明代学者称赞"诸葛父子二代忠贞"。

反面:部分史家认为他未继承诸葛亮军事才能,未能有效组织防御,导致蜀汉加速灭亡。

四、延伸背景

1. 家族传承:诸葛瞻自幼受父亲盛名所累,刘禅刻意提拔他以彰显对诸葛亮的尊崇,实际政治地位高于实权。

2. 成都反应:诸葛瞻战死后,蜀汉士气崩溃,刘禅数日后即出降,侧面反映其防线的重要性。

3. 后世纪念:绵竹现有诸葛瞻父子墓祠,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诗句也被后人附会解读为暗指诸葛瞻。

诸葛瞻的结局是蜀汉末年政治军事积弊的缩影,其忠诚无可置疑,但能力与历史责任的错位仍值得深思。作为诸葛亮之子,他的悲剧性命运折射出乱世中"名臣之后"的沉重包袱。

文章标签:

上一篇:周亚夫平七国 | 下一篇:文学家陶渊明与晋朝隐逸文化

陈宫拒降赴死

三国陈宫

陈宫拒降赴死是三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气节的人物事件,深刻体现了汉末士人的忠义精神。《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虽未为陈宫单独立传,但通过吕布及其相

钟会谋反身死

三国钟繇

钟会谋反身死是三国末期的重要事件,发生于公元264年,与其伐蜀后的权力膨胀和个人野心密切相关。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1. 背景与动机

贾诩毒计乱长安

三国贾诩

贾诩的“毒计乱长安”指的是东汉末年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本欲解散军队逃亡,贾诩却献计让他们反攻长安,导致关中再次陷入战乱的历史事件。

董卓暴政乱朝纲

三国董卓

董卓暴政乱朝纲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与军阀割据的典型体现,其暴行直接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以下是基于《后汉书》《三国志》等史料的详细分析:1. 废立

常山赵子龙传

三国蜀汉

《常山赵子龙传》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东汉末年名将,蜀汉开国功臣之一。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史料的整理: 一、早期经历与投

蜀汉昭烈帝刘备

三国蜀汉

蜀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