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献计取益州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8 | 阅读:1810次历史人物 ► 庞统
庞统献计取益州是三国时期蜀汉集团夺取益州(今四川地区)的关键战略事件,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和《资治通鉴》等史料。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因畏惧汉中张鲁的威胁,邀请刘备入蜀相助。庞统作为刘备首席谋士之一,提出了夺取益州的战略规划,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1. 战略背景分析
益州牧刘璋暗弱,内部派系分裂(东州士与益州本土势力矛盾尖锐),加之张鲁在北方的军事压力,形成"外忧内患"之势。庞统指出:"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三国志·庞统传》),强调其地理与经济价值。当时刘备仅据有荆州五郡,急需拓展战略纵深。
2. 进献三策
- 上策:趁与刘璋会面于涪城时突袭擒杀,速取成都。此计风险大但见效快,类似后来钟会伐蜀的斩首战术。
- 中策:假意讨伐张鲁,逐步接管白水关等要隘,蚕食刘璋势力。这一策略后被刘备采用,但过程长达三年(212-214年)。
- 下策:退回荆州再图后举。庞统认为此策将错失良机,因"今日之会,进退由我"(《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3. 实施过程与变数
刘备选择中策后,庞统具体指挥了关键的葭萌关转向行动。当刘璋察觉刘备意图并斩杀张松时,庞统建议分兵两路:主力由涪水南下取成都,偏师控制白帝城保障退路。这一部署既体现"兵贵神速"(《孙子兵法·九地篇》)思想,又留有战略回旋余地。
4. 历史影响与争议
庞统在雒城之战中箭身亡(214年),导致刘备集团失去重要谋士。后世对"背信取蜀"存在道德争议,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统之智,知璋之可取而备之能取也",肯定其现实主义战略眼光。从地缘政治看,此举为蜀汉奠定"跨有荆益"的基业,直接影响到后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实施条件。
5. 扩展知识
- 庞统建议与法正"引荐刘备入蜀"形成战略配合,显示蜀汉谋士集团的协同。
- 益州之役中,刘备采纳庞统建议大量启用益州本土人才(如李严),为后来诸葛亮治蜀埋下伏笔。
- 明代《三国演义》将庞统之死戏剧化为"落凤坡"事件,但实际战场应在雒县(今广汉市)。
- 现代学者田余庆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中指出,庞统战略本质上是对刘表时期"坐观成败"错误的纠正,体现进取精神。
庞统此计深刻改变了三国力量对比,其战略筹划中体现的"因势利导""风险收益权衡"等思想,至今仍为军事研究者所关注。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武帝拓疆霸主 | 下一篇:《晋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