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五代十国时期的地理变迁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03 | 阅读:7784次
历史人物 ► 周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动荡阶段,地理格局因政权更迭、军事争夺和人口迁移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经济重心转移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展开分析:

五代十国时期的地理变迁

一、政权割据与疆域变动

1. 中原五代的疆域收缩

后梁(907-923年)控制华北核心区,但丧失河西走廊和辽东;后唐(923-936年)短暂收复部分河套地区,后晋(936-947年)割让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导致中原北部屏障丧失。后汉(947-951年)、后周(951-960年)疆域进一步压缩,仅存黄河中下游地区。

2. 十国的地方割据特征

南方政权疆域相对稳定:

吴越国(907-978年):据两浙,以杭州为中心,长期保境安民,发展水利。

南唐(937-975年):极盛时领有江淮、江西,后因后周南征丧失淮南。

前蜀(907-925年)与后蜀(934-965年):据四川盆地,依托剑门之险,经济繁盛。

南汉(917-971年):控制岭南,开发海上贸易,但后期政治腐败。

北方北汉(951-979年)是十国中唯一北方政权,依赖契丹与后周、北宋对抗。

二、行政区划的军事化倾向

1. 节度使辖区的膨胀

唐末“道”制瓦解,节度使兼领数州,形成军政合一单位。如成德节度使辖恒、冀等州,实际已成独立王国。

2. 南方政权的制度创新

南唐设“都统”统辖数镇,吴越设“知州”削弱藩镇,为宋代路制雏形。

三、经济地理的南北分化

1. 北方经济的衰退

关中因战乱和水利失修,农业凋敝;汴梁(开封)因运河枢纽地位崛起,成为后梁、后周都城。

2. 南方的持续开发

长江下游:吴越修筑钱塘江海塘,圩田技术普及,苏州、杭州成为粮税重心。

闽国(909-945年):开辟泉州港,推动海上贸易,为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奠基。

荆南(924-963年):利用江陵水道枢纽发展转口贸易,号称“北客南货中转站”。

四、人口流动与民族分布

1. 北人南迁的

中原士民为避战乱南迁江淮、闽粤,如福建人口增长40%,促进南方文化传播。

2. 边疆民族的内渗

契丹占据燕云后,河北北部胡化加深;党项族在夏州(今陕北)壮大,为西夏立国埋下伏笔。

五、自然环境的局部恶化

黄河流域因战乱导致水利荒废,决溢频发;关中森林进一步砍伐,水土流失加剧。南方则因开发过度出现围湖造田引发的局部水患。

结语

五代十国的地理变迁体现了分裂时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北方军事对抗导致经济萎缩,南方相对稳定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加速,而燕云割让和民族迁徙则重塑了边疆格局,直接影响后世宋辽对峙。这一时期的地理变动,实为唐宋之际中国历史空间重组的关键环节。

文章标签:地理变迁

上一篇:袁天罡相术通神 | 下一篇:宋代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

石敬瑭献燕云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事件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决策之一,发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政权建立过程中。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

冯道历仕五代的宰相生涯

五代十国冯道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生活于五代十国时期(约882—954年),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并在辽太宗时期短暂任职,因其跨越多个政权且

刘龑据南汉国

五代十国

刘龑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建立者,原名刘岩,后改名为刘䶮("䶮"为其自创字,意为"飞龙在天")。他于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国

刘言争武平

五代十国马殷

“刘言争武平”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内部将领刘言与王逵、周行逢等势力围绕武平军节度使(治所在朗州,今湖南常德)展开的权力争夺。以下是基于史实

五代十国时期的地理变迁

五代十国周南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动荡阶段,地理格局因政权更迭、军事争夺和人口迁移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经济重心

西周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版图分布

西周周南

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疆域扩张与版图分布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一、西周疆域扩张的背景西周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