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的玉器礼制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5-20 | 阅读:678次历史人物 ► 甲骨文
夏商时期的玉器礼制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早期国家社会的权力结构与宗教信仰。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1. 玉器的政治象征功能
夏商时期,玉器成为王权合法性的重要载体。《周礼》虽成书较晚,但其中"六器"(璧、琮、圭、璋、璜、琥)的记载可能部分承袭夏商传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长达54厘米,其制作需耗费大量社会资源,这种垄断性生产表明玉器已成为政治权力的物质化表现。
2. 宗教祭祀中的玉器使用
商代甲骨文记载"以玉事神"的祭祀活动,殷墟妇好墓出土755件玉器,包含20余种动物形玉雕,反映"玉通神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商代玉琮虽较良渚文化衰落,但玉璧在祭天仪式中仍具重要地位,安阳出土的墨玉璧表面可见朱砂痕迹,证实其用于仪式。
3. 等级制度的物质体现
考古发现显示,不同等级墓葬随葬玉器存在显著差异:
- 二里头三期贵族墓随葬玉器组合(钺、圭、柄形器)
- 中小型墓仅见绿松石串饰
商代晚期形成严格的用玉制度,如《礼记》载"天子执冒四寸,诸侯执信圭"等规制可能源于商制。
4. 玉料来源与技术发展
夏代玉器多采用南阳独山玉,商代则通过方国贡纳获取和田玉料。殷墟出土的玉器显微观察显示,当时已掌握砣具切割、解玉砂抛光等工艺,玉工能根据料性设计纹饰,如利用玉皮制作俏色玉龟。
5. 礼器形制的演变特征
- 夏代:以实用器形礼器为主(玉刀、玉钺)
- 商早中期:出现礼仪化改造(玉戈无使用痕迹)
- 商晚期:发展出复合型礼器(玉铜镶嵌器)
6. 文字记载的佐证
《尚书·顾命》记载周成王丧礼中陈设的"越玉五重",学界认为部分礼制沿袭商代。甲骨文"豊"字(礼的初文)象玉器置于祭器之形,证实玉器在礼仪中的核心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夏商玉礼制存在地域差异,如三星堆文化以玉璋为主,与中原系统不同。这种差异反映了早期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考古材料显示,商代晚期玉礼器逐渐出现"僭越"现象,暗示礼制体系开始松动。
文章标签:玉器
上一篇:清朝的农业发展与农业政策 | 下一篇:周人饮食文化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