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宋朝 >> 详情

寇准澶渊定策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7-06 | 阅读:1402次
历史人物 ► 寇准

寇准澶渊定策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寇准在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侵时,力促宋真宗亲征澶州(今河南濮阳),最终促成《澶渊之盟》的重大决策。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宋辽两国关系,体现了寇准的政治智慧与军事胆略。现从背景、过程、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寇准澶渊定策

1. 历史背景

辽国局势:辽圣宗与萧太后执政期间军事强盛,多次南侵。景德元年,辽军20万突破宋军防线,直抵澶州,威胁汴京。

北宋应对分歧:宋廷出现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金陵,陈尧叟主张迁成都)与坚守抗辽两派。寇准以"陛下欲弃社稷而走,可斩此议"力谏亲征。

2. 定策核心内容

战略部署:寇准统筹三路兵力,命定州军牵制辽军后路,澶州守将李继隆加固城防,形成夹击之势。

心理战术:真宗抵达澶州后,宋军士气大振,辽军因先锋萧挞凛被宋军床射杀而受挫。

外交谈判:利用军事优势促成和谈,但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要求,转向经济补偿(岁币)。

3. 《澶渊之盟》要点

宋辽结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辽圣宗弟,辽称宋兄)。

宋每年赠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史称"岁币")。

双方约定以白沟河为界,互不纳降,开放边境榷场贸易。

4. 历史影响与评价

积极方面:结束长达25年的宋辽战争,维持120年和平;促进边境经济文化交流,北宋节省了90%的军费(据包拯奏折,战争年均耗费3000万贯,岁币仅70万贯)。

争议点:被后世批评为"以金钱换和平",王安石即指此举"忘战去兵";但南宋吕祖谦评价"虽非上策,实救时良方"。

寇准的政治结局:因功拜相,但5年后遭王钦若"城下之盟"污名化攻击被贬,反映北宋"守内虚外"政策转向。

延伸知识

辽国获岁币后主要用于赏赐贵族,未显著增强军力。

北宋边境驻军从战前40万减至盟后20万,河北路财政收入从战时年均120万贯恢复至和平期600万贯(据《宋会要辑稿》)。

盟约开创中原王朝"以经济手段替代军事对抗"的外交模式,为后世所借鉴。

寇准的定策展现了现实主义外交智慧,其成败得失需置于10-11世纪东亚军事-经济复合博弈的背景下考量。这一事件既是北宋"重文轻武"国策的体现,也反映了农耕文明对游牧势力战略应对的局限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冯道:历仕五朝的宰相 | 下一篇:白朴梧桐雨传世

宋代理学三派之争

宋朝张载

宋代理学三派之争主要指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及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亦称程朱理学)之间的思想分歧与辩证发展。这三派虽

苏洵政论文研究

宋朝苏洵

苏洵政论文研究是宋代文学与政治思想史交汇的重要议题。苏洵(1009—1066)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政论文以《几策》《权书》《衡论》为代表,体现了北宋

寇准澶渊定策

宋朝寇准

寇准澶渊定策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寇准在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侵时,力促宋真宗亲征澶州(今河南濮阳),最终促成《澶渊之盟》的重大决策。这一事件

王禹偁的直言风骨

宋朝欧阳修

王禹偁(954-1001)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风骨著称于世。他出身寒微,却凭借才学入仕,历任右拾遗、知制诰等职,在北宋

寇准澶渊定策

宋朝寇准

寇准澶渊定策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寇准在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侵时,力促宋真宗亲征澶州(今河南濮阳),最终促成《澶渊之盟》的重大决策。这一事件

寇准澶渊定乾坤

宋朝寇准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与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攻宋,兵锋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说真宗御驾亲征,最终促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