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仲山甫补衮谏王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16 | 阅读:8557次
历史人物 ► 仲山甫

"仲山甫补衮谏王"典出《诗经·大雅·烝民》,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重要政治典故,体现了周代卿士的谏诤传统与礼制规范。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细节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展开论述:

仲山甫补衮谏王

一、历史背景与人物关系

仲山甫为西周宣王(前827—前782年在位)时期的卿士,位列"宣王中兴"核心辅臣之一。《国语·周语》载其出身于樊国(今陕西长安东南),因德才兼备被擢升为太宰。周宣王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但晚年渐生骄惰,"不籍千亩""料民太原"等行为违背周礼,仲山甫遂行谏诤之事。

二、"补衮"的礼制象征

1. 衮服的礼制意义:衮为天子祭祀所穿的十二章纹冕服,《周礼·春官》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享先王则衮冕"。衮服破损象征王政缺失,"补衮"实为规谏君王修正德行的隐喻。

2. 谏诤方式的特点:仲山甫采用"诗谏"传统,其事迹被尹吉甫写入《烝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这种以服饰喻政的修辞手法,符合《礼记·曲礼》"为人臣之礼,不显谏"的委婉原则。

三、事件的深层政治文化

1. 周代谏官制度:据《周礼·地官》载,保氏"掌谏王恶",但实际执行多赖卿士。《左传·昭公十二年》师旷言"天子有公,诸侯有卿"正是这一制度的延续。

2. 宣王时期的特殊性:《史记·周本纪》显示宣王前期能接纳谏言,如仲山甫谏"料民"被采纳;但晚年"杜伯射王于鄗"事件反映其刚愎倾向,使仲山甫谏诤更具时代张力。

3. 儒家思想的源流孔子删《诗》时保留此篇,孟子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可见仲山甫之事被后世视为王权与士大夫良性互动的典范。

四、延伸影响

汉代以后,"补衮"成为御史台等监察机构的常用典故。唐代杜甫《秋兴八首》"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即暗用此典,宋代司马光《稽古录》更将仲山甫与伊尹周公并列为"社稷之臣"的典型。

这一事件不仅体现周代"礼以饰情"的政治智慧,更开创了中国古代"文死谏"传统的先河,其借助服饰象征维护礼制的做法,深刻影响了后世"以礼治国"的政治观念。

文章标签:

上一篇:殷墟手工业作坊考 | 下一篇:孟子辩仁义论人性

西周官制与官职体系

西周周公旦

西周官制与官职体系是在周初分封制和宗法制基础上形成的层级化管理结构,其核心特点是"世卿世禄"与"分职授政"相结合,体现了"亲亲尊尊"的宗法原则。该体

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

西周清华简

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旨在培养兼具道德修养与实际才能的贵族子弟。以

周召共和与政权过渡

西周共和

周召共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过渡时期,发生于西周晚期(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28年),因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后,由周公、召公两大贵族共

周天子与诸侯关系

西周周公

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国早期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这一关系以“封邦建国”为基础,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维系,其演变过程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战

仲山甫补衮谏王

西周仲山甫

"仲山甫补衮谏王"典出《诗经·大雅·烝民》,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重要政治典故,体现了周代卿士的谏诤传统与礼制规范。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细节及文化内涵

西周名相仲山甫生平与贡献

西周仲山甫

仲山甫是西周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贡献而闻名于世。他的生平与贡献丰富多彩,深刻影响了西周社会的发展。生平:仲山甫的生平与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