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五代十国战争兵器演变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30 | 阅读:533次
历史人物 ► 李存勖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冷兵器技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战争兵器的演变呈现出区域性分化与技术进步并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五代十国战争兵器演变

一、短兵器的改良与实战化

1. 刀剑工艺革新

继承唐代横刀技术,短柄刀广泛装备步兵,刃部采用夹钢法锻造,硬度提升。后晋《武经总要》记载的"手刀"刀身微曲,更适合劈砍。剑的应用减少,但南唐宫廷保留精工剑制作,安徽出土的吴越铁剑显示局部淬火技术已成熟。

2. 新型近战武器涌现

契丹风格的骨朵()经北方政权引入中原,破甲能力突出。后周禁军装备的铁蒺藜锤在开封战役中曾击穿南唐重甲。

二、长柄武器的专业化发展

1. 矛类主导战场

骑兵用普遍增至4米以上,马出现可拆卸的"拐子头"。后梁朱温亲军"落雁都"配备三钩,尾带倒刺以阻敌追击。

2. 斧钺类破甲武器

后唐李存勖的"金斧军"使用15斤重长柄斧,专门克制重骑兵。吴越国配备带钩渔叉状"钩",用于水战接舷。

三、远程武器的技术突破

1. 的精细化

契丹角弓与汉制长弓融合,出现"西夏弓"雏形,采用牛角、竹木多层复合。南汉军队使用毒箭记载见于《九国志》,箭镞淬蛇毒。

2. 机规模化应用

后蜀研发的"漆"以生漆处理身防潮,射程达200步。后周设"坊"批量生产蹶张,需150斤力张弦。

四、防护装备的演进

1. 铠甲材质变化

明光铠逐渐淘汰,代之以更经济的"褊裆甲",洛阳出土的后晋甲片显示锻铁含碳量达0.6%。南唐出现纸质复合甲,以桑纸叠压浸漆制成。

2. 盾牌战术革新

北汉使用可组合的"叠阵牌",单盾高1.8米,三面拼接形成移动壁垒。闽国藤牌军利用南方藤条编制,轻便防箭。

五、攻城与防御武器

1. 火器初现端倪

吴越国钱镠军队使用"火油罐",为宋代猛火油柜前身。《九国志》记载楚军围攻朗州时采用"飞火"(绑缚的箭矢)。

2. 守城器械系统化

周世宗改革城防,推广"悬门+铁鸱角"组合。荆南政权发明"夜叉檑"——带钉刺的滚木配合绞车使用。

六、水战装备的地域特色

吴越国"楼船"设轮桨装置,适应钱塘江潮汐。南唐"车船"配备拍竿,竿头巨石可砸沉敌舰。马楚政权在洞庭湖使用联舟战术,船只间铺设木板形成浮动阵地。

该时期兵器发展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契丹、党项等民族兵器技术深刻影响中原;二是南方政权因资源限制发展出特色装备;三是武器开始从实验性使用向战术装备过渡。北宋初年兵器制度中约三成装备可追溯至五代技术积累。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之涣登鹳雀楼 | 下一篇:南宋词人姜夔白石

科举制度在五代的演变

五代十国顾闳中

科举制度在五代时期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延续性与变异性。这一时期(907-960年)虽战乱频仍,但各政权为笼络士人、维持统治合法性,仍不同程度地沿用并调整

吴国杨行密霸业考

五代十国杨行密

杨行密(852-905),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实际奠基者,唐末枭雄。其霸业崛起于唐末乱世,以江淮为根基,通过军事扩张与政治谋略建立割据政权,为南唐奠定基础

刘知远立后汉

五代十国刘知远

刘知远建立后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947年,契丹灭后晋后北撤,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抓住中原权力真空的机会,在太原称帝(初沿用后晋天福

周德威镇幽州

五代十国周德威

周德威镇守幽州是晚唐五代时期的重要军事事件,其背景、过程与影响体现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复杂性和幽州作为战略要地的特殊性。以下是基于史料的分析与扩

后梁与晋阳李氏的世仇

五代十国李存勖

后梁与晋阳李氏(即晋王李克用、李存勖家族)的世仇是五代十国初期中原争霸的核心矛盾之一,深刻影响了北方政局。其冲突根源、过程与影响可归纳如下:

康延孝叛梁归唐

五代十国李存勖

康延孝(?—926年),原名康义成,晚唐五代时期将领,早年效力于后梁,后叛梁归唐,成为后唐重要将领。其叛梁事件发生于后梁末帝朱友贞时期,背景复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