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石敬瑭割让燕云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19 | 阅读:4159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发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天福三年(936年)。该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格局,更为此后四百余年的宋辽对峙埋下伏笔。

石敬瑭割让燕云

背景与经过

石敬瑭原为后唐大将,因受末帝李从珂猜忌,遂联合契丹(辽国)发动叛乱。为换取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他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自称“儿皇帝”并岁输绢帛三十万匹为条件,借契丹之力灭后唐建立后晋。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地带的天然分界线,包含幽州(今北京)、云州(今大同)等战略要地,其割让使中原门户洞开。

战略后果

1. 军事防御崩溃:燕云地区长城沿线原本是抵御游牧骑兵的屏障,失去后导致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北宋统一后,数次北伐(如雍熙北伐)试图收复均告失败,被迫采取守势。

2. 经济与人口损失:该区域是汉唐以来重要的农耕区和手工业中心,割让后中原丧失大量税赋和兵源,同时辽国通过“打草谷”劫掠进一步削弱中原。

3. 民族关系重塑:辽国获得汉地后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形成游牧-农耕二元帝国,为后来金、元政权提供了治理范式。

长期影响

宋朝的积弱:北宋常年维持百万禁军仍难以抵御辽、金,高额军费拖累财政,“积贫积弱”局面与此直接相关。

地缘政治失衡:金灭辽后仍占据燕云,蒙古崛起后更以该地为南下基地,最终突破长江防线。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朱棣两代君主倾国之力北伐,方将燕云重新纳入汉人政权版图。

争议评价

石敬瑭行为被传统史家视为“汉奸”,但其决策根植于五代军阀混战的现实逻辑。部分学者指出,沙陀族出身的石敬瑭对“华夷之辨”本就淡漠,其割地行为实为权力斗争的极端选择。燕云问题也反映出中原王朝在冷兵器时代对战略要地的绝对依赖,这一教训直至现代地缘战略研究中仍具启示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曹操挟天子令诸侯 | 下一篇:元朝时期的马可·波罗

钱镠吴越保民安

五代十国钱镠

钱镠作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其"保境安民"的治国方略深刻影响了东南地区的发展。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钱镠的治理实践及其历史意义:1. 军事防御

后蜀孟昶与花蕊夫人

五代十国花蕊夫人

后蜀孟昶与花蕊夫人的历史关系是五代十国时期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孟昶是后蜀末代君主,花蕊夫人(费氏)则是他的宠妃,两人的命运与后蜀的兴衰紧

刘䶮南汉高祖

五代十国刘晟

刘䶮(889-942年),原名刘岩,后改名刘陟、刘龚,最终定名刘䶮,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统治岭南地区近三十

李璟与南唐中兴

五代十国李璟

李璟(916-961),字伯玉,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君主(943-961年在位),史称中主。他是南唐开国君主李昪的长子,其统治时期虽未能实现真正的“中兴”,但

王晏球破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王晏球破契丹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名将王晏球击败契丹军队的重要战役,展现了中原政权对北方游牧势力的成功防御。以下依据史料梳理事件背景、经过及影响

赵德钧割据幽州

五代十国石敬瑭

赵德钧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幽州的重要藩镇将领,其割据活动反映了唐末至五代初期北方军阀势力的典型特征。以下是关于赵德钧割据幽州的具体史实和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