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石敬瑭割让燕云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19 | 阅读:4159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发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天福三年(936年)。该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格局,更为此后四百余年的宋辽对峙埋下伏笔。

石敬瑭割让燕云

背景与经过

石敬瑭原为后唐大将,因受末帝李从珂猜忌,遂联合契丹(辽国)发动叛乱。为换取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他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自称“儿皇帝”并岁输绢帛三十万匹为条件,借契丹之力灭后唐建立后晋。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地带的天然分界线,包含幽州(今北京)、云州(今大同)等战略要地,其割让使中原门户洞开。

战略后果

1. 军事防御崩溃:燕云地区长城沿线原本是抵御游牧骑兵的屏障,失去后导致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北宋统一后,数次北伐(如雍熙北伐)试图收复均告失败,被迫采取守势。

2. 经济与人口损失:该区域是汉唐以来重要的农耕区和手工业中心,割让后中原丧失大量税赋和兵源,同时辽国通过“打草谷”劫掠进一步削弱中原。

3. 民族关系重塑:辽国获得汉地后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形成游牧-农耕二元帝国,为后来金、元政权提供了治理范式。

长期影响

宋朝的积弱:北宋常年维持百万禁军仍难以抵御辽、金,高额军费拖累财政,“积贫积弱”局面与此直接相关。

地缘政治失衡:金灭辽后仍占据燕云,蒙古崛起后更以该地为南下基地,最终突破长江防线。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朱棣两代君主倾国之力北伐,方将燕云重新纳入汉人政权版图。

争议评价

石敬瑭行为被传统史家视为“汉奸”,但其决策根植于五代军阀混战的现实逻辑。部分学者指出,沙陀族出身的石敬瑭对“华夷之辨”本就淡漠,其割地行为实为权力斗争的极端选择。燕云问题也反映出中原王朝在冷兵器时代对战略要地的绝对依赖,这一教训直至现代地缘战略研究中仍具启示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曹操挟天子令诸侯 | 下一篇:元朝时期的马可·波罗

刘裕:后汉的崛起与衰落

五代十国刘裕

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史称宋武帝。他是东晋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通过一系列

李嗣源后唐明宗

五代十国李嗣源

李嗣源(867年-933年),后唐明宗,五代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原名邈佶烈,沙陀族,为李克用养子。他在位期间(926年-933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

石敬瑭割让燕云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发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天福三年(936年)。该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格局,

前蜀与后蜀的政权更迭

五代十国孟昶

前蜀与后蜀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相继存在于四川地区的两个割据政权,它们既是地方势力对抗中原王朝的产物,也反映了当时巴蜀地区独特的政治生态。前蜀的

石敬瑭割让燕云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发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天福三年(936年)。该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格局,

石敬瑭与后晋的荣辱兴衰录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与后晋的荣辱兴衰录石敬瑭,后晋的创始者,他的生平与事迹,紧密地与后晋王朝的荣辱兴衰相连。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首动人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