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佛教发展小史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5-21 | 阅读:926次历史人物 ► 李煜
十国佛教发展小史
十国(902—979年)是唐末五代至宋初的割据时期,佛教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区域化发展的特点。北方因战乱频繁,佛教受到一定抑制;南方十国政权(如吴越、南唐、闽、南汉等)相对稳定,成为佛教的重要发展区域。
1. 吴越国(907—978年)
吴越王钱镠及其后代大力扶持佛教,尤以钱弘俶(忠懿王)为典型。他效仿阿育王广造佛塔,分藏《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并资助延寿禅师在杭州复兴天台宗。灵隐寺、净慈寺等名刹得以扩建,杭州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之一。钱弘俶还遣使赴高丽、日本求取天台典籍,促进了中外佛教交流。
2. 南唐(937—975年)
南唐统治者李昪、李璟推崇佛教,金陵(今南京)寺院达千余所。中主李璟敕建清凉寺,后主李煜虔信佛法,曾以宫廷供养僧众,并抄写佛经。法眼宗文益禅师驻锡金陵清凉寺,开创法眼宗,强调“一切现成”,其著作《宗门十规论》对禅宗流弊提出批判。南唐绘画与佛教结合紧密,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可见僧人形象。
3. 闽国(909—945年)
闽王王审知尊崇禅宗,聘雪峰义存禅师(822—908年)住持福州雪峰寺,门下弟子云门文偃、玄沙师备分别开创云门宗与法眼宗。王审知还刊刻《大藏经》,为宋代《开宝藏》的雕印奠定基础。闽地寺院经济发达,如鼓山涌泉寺拥有大量田产,佛教与当地民间信仰(如闽越巫术)亦有融合。
4. 南汉(917—971年)
南汉君主刘龑(yǎn)以佛教巩固统治,广州光孝寺(唐代“制止寺”)成为岭南佛教中心。南汉铸造大量金铜佛像,并效仿唐代设立僧官制度,但统治者过度干预佛教,导致僧团腐败。南汉灭亡时,许多寺院毁于战火。
5. 北方政权与佛教
中原地区的后梁、后唐等政权因战乱和财政困难,多次限制佛教。后周世宗柴荣于955年推行灭佛政策(史称“周世宗灭佛”),毁寺三千余所,勒令僧尼还俗,北方佛教遭受重创。但此举也为宋代佛教的规范化清除了积弊。
6. 佛教宗派与思想
禅宗在十国时期占据主流,云门、法眼、曹洞三宗兴盛。天台宗因吴越国支持得以复兴,净土信仰通过延寿禅师的“禅净双修”理念广泛传播。密教在蜀地(前蜀、后蜀)仍有影响,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保留了不少十国时期的密教写经。
7. 佛教艺术与交流
十国的佛教艺术兼具唐风遗韵与地域特色。吴越的雷峰塔、南唐的栖霞寺舍利塔体现了建筑技术的精进。蜀地石窟(如广元千佛崖)延续了唐代造像风格。吴越与日本、高丽的佛教交流频繁,日僧奝然曾入宋求法,带回吴越雕印的佛经。
十国佛教虽处乱世,但通过地方政权的支持、宗派的适应性调整,以及民间信众的参与,为宋初佛教的整合与复兴奠定了基础。南方佛教的繁荣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政治格局对宗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文章标签: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