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张飞长坂坡断后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16 | 阅读:883次
历史人物 ► 张飞

关于张飞在长坂坡断后的历史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及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等史料。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

张飞长坂坡断后

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追击刘备。刘备携百姓南逃,行军速度缓慢,至当阳长坂坡时被曹军精锐虎豹骑追上。刘备弃妻儿率数十骑突围,命张飞率二十骑断后。

2. 张飞的战术表现

- 据水断桥:张飞拆毁长坂桥,立于河岸怒目横矛,厉声喝道:“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三国志·张飞传》)。这一行为震慑曹军,使其疑有伏兵而暂缓追击。

- 心理威慑:裴松之注提到曹军将领“皆无敢近者”,侧面反映张飞的勇猛威名。但《三国志》未记载曹军具体伤亡,可能更多是战略拖延而非直接交战。

3. 与演义的差异

三国演义》将此事艺术化为“喝退百万曹兵”,并加入夏侯杰被吓死的虚构情节。实际上,曹操并未亲临前线,且曹军停止追击的主因是战略目标转向江陵物资,而非单纯被张飞震慑。

4. 历史评价

此战体现了张飞的胆略和临阵应变能力,但规模远小于演义描述。陈寿评价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长坂断后是其军事生涯的典型战例之一。

5. 延伸知识

- 长坂坡之战后,刘备改道汉津与关羽会合,标志着孙刘联盟的前奏。

- 汉代桥梁多为木结构,拆桥断后是常见战术,类似案例可见于项羽垓下之战。

- 张飞实际字“益德”(《三国志》原文),后世误传为“翼德”源于明代《三国演义》的讹写。

这一事件凸显了张飞作为将领的勇猛与果决,但需注意其历史细节与文学渲染的区别。史书中张飞的军事才能更多体现在巴西之战中击败张郃等实战,而非单纯的个人武勇。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陈胜吴广揭竿起义 | 下一篇:晋惠帝何不食肉糜典故

蔡邕才高命舛

三国蔡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是汉末文化界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一生确实堪称“才高命舩

张飞长坂坡断后

三国张飞

关于张飞在长坂坡断后的历史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及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等史料。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

三国三国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个政权并立的时期(220年—280年),始于曹丕篡汉建魏,终于西晋灭吴。这一格局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地理博

庞统落凤坡之死

三国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东汉末年著名谋士,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其死亡事件发生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围攻雒城(今四川广汉)期间

张飞长坂坡断后

三国张飞

关于张飞在长坂坡断后的历史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及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等史料。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

张飞勇猛威震天下传

三国张飞

张飞,字益德,幽州涿郡人,即现今的河北保定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他以其独特的勇猛与气势威震天下,名声广传千古。自幼豪勇善战,勇武过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