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长坂坡断后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16 | 阅读:883次历史人物 ► 张飞
关于张飞在长坂坡断后的历史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及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等史料。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
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追击刘备。刘备携百姓南逃,行军速度缓慢,至当阳长坂坡时被曹军精锐虎豹骑追上。刘备弃妻儿率数十骑突围,命张飞率二十骑断后。
2. 张飞的战术表现
- 据水断桥:张飞拆毁长坂桥,立于河岸怒目横矛,厉声喝道:“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三国志·张飞传》)。这一行为震慑曹军,使其疑有伏兵而暂缓追击。
- 心理威慑:裴松之注提到曹军将领“皆无敢近者”,侧面反映张飞的勇猛威名。但《三国志》未记载曹军具体伤亡,可能更多是战略拖延而非直接交战。
3. 与演义的差异
《三国演义》将此事艺术化为“喝退百万曹兵”,并加入夏侯杰被吓死的虚构情节。实际上,曹操并未亲临前线,且曹军停止追击的主因是战略目标转向江陵物资,而非单纯被张飞震慑。
4. 历史评价
此战体现了张飞的胆略和临阵应变能力,但规模远小于演义描述。陈寿评价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长坂断后是其军事生涯的典型战例之一。
5. 延伸知识
- 长坂坡之战后,刘备改道汉津与关羽会合,标志着孙刘联盟的前奏。
- 汉代桥梁多为木结构,拆桥断后是常见战术,类似案例可见于项羽垓下之战。
- 张飞实际字“益德”(《三国志》原文),后世误传为“翼德”源于明代《三国演义》的讹写。
这一事件凸显了张飞作为将领的勇猛与果决,但需注意其历史细节与文学渲染的区别。史书中张飞的军事才能更多体现在巴西之战中击败张郃等实战,而非单纯的个人武勇。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陈胜吴广揭竿起义 | 下一篇:晋惠帝何不食肉糜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