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张飞长坂坡断后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5-16 | 阅读:883次
历史人物 ► 张飞

关于张飞在长坂坡断后的历史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及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等史料。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分析:

张飞长坂坡断后

1. 事件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追击刘备。刘备携百姓南逃,行军速度缓慢,至当阳长坂坡时被曹军精锐虎豹骑追上。刘备弃妻儿率数十骑突围,命张飞率二十骑断后。

2. 张飞的战术表现

- 据水断桥:张飞拆毁长坂桥,立于河岸怒目横矛,厉声喝道:“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三国志·张飞传》)。这一行为震慑曹军,使其疑有伏兵而暂缓追击。

- 心理威慑:裴松之注提到曹军将领“皆无敢近者”,侧面反映张飞的勇猛威名。但《三国志》未记载曹军具体伤亡,可能更多是战略拖延而非直接交战。

3. 与演义的差异

三国演义》将此事艺术化为“喝退百万曹兵”,并加入夏侯杰被吓死的虚构情节。实际上,曹操并未亲临前线,且曹军停止追击的主因是战略目标转向江陵物资,而非单纯被张飞震慑。

4. 历史评价

此战体现了张飞的胆略和临阵应变能力,但规模远小于演义描述。陈寿评价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长坂断后是其军事生涯的典型战例之一。

5. 延伸知识

- 长坂坡之战后,刘备改道汉津与关羽会合,标志着孙刘联盟的前奏。

- 汉代桥梁多为木结构,拆桥断后是常见战术,类似案例可见于项羽垓下之战。

- 张飞实际字“益德”(《三国志》原文),后世误传为“翼德”源于明代《三国演义》的讹写。

这一事件凸显了张飞作为将领的勇猛与果决,但需注意其历史细节与文学渲染的区别。史书中张飞的军事才能更多体现在巴西之战中击败张郃等实战,而非单纯的个人武勇。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陈胜吴广揭竿起义 | 下一篇:晋惠帝何不食肉糜典故

司马懿如何夺取曹魏政权

三国曹魏

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谋划、隐忍蓄势并最终以政变形式完成的典型案例,其关键节点和策略可归纳如下:1. 韬光养晦的政治伪装 司马懿早期通

三国时期的著名刺客事件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的著名刺客事件主要集中在政治暗杀和复仇行动中,虽正史记载有限,但结合《三国志》《后汉书》及裴松之注等史料,可梳理以下典型案例及相关背

孟获七擒七纵事

三国孟获

"孟获七擒七纵"是《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的一段著名历史典故,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收服南中豪强孟获的过程。尽管裴松之注中未明确记载"

诸葛瑾舌战江东

三国诸葛瑾

诸葛瑾舌战江东这一事件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其历史背景和诸葛瑾的外交活动确有丰富史料支撑。作为东吴重臣,诸葛瑾的辩论智慧主要体

张飞:猛将神韵,蜀汉猛士

三国张飞

张飞(?-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与关羽并称"万人敌",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作为中国历史上

张飞勇猛的霸气传奇

三国张飞

张飞,字益德(《三国志》载为翼德),涿郡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与关羽并称"万人敌"。他的勇猛霸气在历史记载和文学演绎中均有充分体现,以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