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司马光历史学家文官

朝代:宋朝 | 时间:2024-05-06 | 阅读:3457次
历史人物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子长,号东篱,唐朝温州人,宋朝文官、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派的反对者,主要表现在反对“新学”,他主张要发扬“文言义理”学派的学术,以“经义格物”为教育宗旨。他的著作《资治通鉴》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巨著,对后人的史学、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光历史学家文官

司马光早年即以才华过人著称。第一次出挑,为进士及第,颇有一场。但第二次落榜,他遂深感世间不平之事,反感功利之学。他在家读书,精通文言、史学,特别是《春秋左传》、《史记》。他主张学术要切中时事,不能抽象离开,成为死气沉沉、俯首称臣的文官。他提倡通过专业的学术研究,来服务政治,为国家治理提供具体而有力的思路。

他在思想上的突破在于,他代表受到如斯多仿佛反修中一部分文人的“正统”的思想体系,以“经义格物”为其学术思想核心,提出应当发扬“文言义理”学派的学术,以此防范胡抽象,弥补旧的“文言文”方式中的缺陷。同时,他反对了“小品”的学派,认为它太像官方机构,缺乏内容上的实际性。司马光主张提高实际性,反对形式化。

司马光的贡献之一是在文化领域中阐扬儒家学派,强调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其作为国家治理的根基,使其逐渐成为高级官吏所必备的学问。司马光也写了许多为帮助普通民众提升文化素养的工具书。比如他的《太学正义》就提供了可以让读者对经典有直接认识的门径。这些科学著作搜集了以及加以整理了许多历代文献。此外,司马光还致力于创新历史研究方法,使之更有实际、科学性。

尽管他的家族一度在朝中占有举足轻重之处,但司马光始终坚持其原则。他所主张的“经义格物”强调实际性,使他在当时在忠诚与事实之间打破了与魏征一样的僵局。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代表性著作。这部巨著纵横贯穿了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包括了从唐朝以前到北宋朝代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由于他们的特有偏见,往往把一些批评个人的

文章标签:

上一篇:后蜀灭亡血洗成都 | 下一篇:张邦昌:元朝将领的军事智慧

苏辙稳健政论家

宋朝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政坛和文坛的重要人物。苏辙的政论以稳健

宋神宗西征失败

宋朝宋神宗

宋神宗西征主要指的是熙宁年间对西夏的军事行动,尤其是1081年的“五路伐夏”战役。这次大规模征伐以宋军惨败告终,成为北宋经略西北的重要转折点。 一、

澶渊之盟宋辽和

宋朝资治通鉴

澶渊之盟(1005年)是北宋与辽国在长期战争后签订的里程碑式和约,标志着宋辽进入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该盟约的签订深刻影响了东亚政治格局,其内容和背

高太后垂帘听政

宋朝章惇

高太后垂帘听政是北宋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宋哲宗赵煦即位初期(1085年)。高太后作为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之母,因哲宗年仅九岁登基,以“太皇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宋朝司马光

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修撰过程与内容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以下从修撰背景、编纂方法、内容特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宋朝司马光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编年体通史著作之一,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涵盖1362年历史。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