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张良: 十年策反定国策
朝代:汉朝 | 时间:2024-04-23 | 阅读:3488次历史人物 ► 张良
张良是汉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奇才”。他曾经为汉高祖刘邦谋划过征战九州的计策,构筑起汉朝的立国基石。他还为汉武帝制定了“五略定乾坤”的国家政策,成为历史上重要的策略家之一。本文将从张良的历史背景、策反定国策的过程、定国策的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
张良的出生年代不详,据传是西汉初年,可能为公元前262年左右。其祖籍在秦国,出生于楚地。张良年少时跟随家族迁徙至韩国(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在那里他以深得韩国内部政治情况并有开卷有益古文,而迅速得到韩王尊重和任用。
韩国和赵国是周朝时为保卫中原而在关中地区设立的两个诸侯国,早在春秋时期,韩国已经成为一个世家望族控制的国家,这些世家之间互相勾心斗角,政治腐败。而赵国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穷国家,但在秦末起义与抗秦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张良成为了一个重视异己、追求变革的人。
二、策反定国策的过程
张良曾说过:“政之大者莫要过于定策”,他因此无愧于奉献给汉高祖刘邦的贡献。在刘邦称汉王之前,张良在长安城中遇到了他,提出:关中形势已经很危险,必须采取强力的举措,进行剿灭。但刘邦想先攻打咸阳,张良则告诉刘邦:“咸阳是秦国的京城,地势坚固,攻城夺隘必然惨烈。战争很是一件开销费用的事,惜的是,政患甚多,大可撑卸一时之困。”因此张良向刘邦提出了“合纵抗秦”的建议。一开始,张良联系其他六个国家,想满足东西流动的贸易需要,同时互相匹配,行动协调,展示威势。而再行以韩之势、燕之声、赵之权,诸侯彼此结盟,以支持反抗秦朝。最后,在张良威望和智谋的支持下,刘邦等人组成了一个七国联盟,后成为汉朝。
张良在推动汉高祖称帝,统治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固执与坚持。在刘邦称帝前,张良就已经准备好了一份长达10年、详细深入的政治报告,称为“九章”,事实上就是《策反书》。这个非常系统的、广泛的、针对性强的政治策略,成为定国策的主要依据。
三、定国策的内容
定国策是张良所创,它为汉朝的政治制度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策支撑,里面包含了5条政治命令,被称为“五略”,是汉朝创立后国家政策的重要基础。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这5条政治命令。
1. 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全文如下:“古者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易作于难,天下大治必先有大乱。故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乃能离忧结友,通交易财,举事不失时机,发言不失分寸,离恶如仇,合善若弟,致令民心与同。”这条政治命令是一个表达忠诚、勤奋、锐意进取的政治策略。即使是平凡之事,张良也希望能够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政治舞台上创造出优异的表现。
2. 毋忘旧业
毋忘旧业全文如下:“不忘旧业考绩,弃则难积。必须将故人故事记在心中,时时清醒。”这一策略强调:如果不想自己的事业失败,就不能忘记过去的经验与成果,这能够帮助我们追寻相同的目标,取得成功!因此,我们不能忘记旧业,必须时时清醒,刻苦钻研,为之不断努力。
3. 必原其心
必原其心全文如下:“原其人之心,亦原其人之口。原其心,行之以恭。用安其民,劳则追之。”这一命令强调要关注人民情感和心理状态,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尊重他们的意见,树立崇高的品德,充分尊重人民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安抚人民,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4. 采用人才
采用人才全文如下:“得其人而用之,是为大功。故欲天下大治,必得人之要,其为功者尤须当日为之。”这一命令的关键在于人才!在政治家和军事将领才能培养的同时,关键还在于选出符合自己意愿的人。对于政治而言,选人一定要科学合理,不急于一时的成就,更要从长远考虑,以实现人才的长足发展。
5. 保民生
保民生全文如下:“保境存民生,四海为家。本为了民,力求安民。必须将此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福祉和幸福放在第二位。这不仅是政治家的深深的责任,更是历史和未来的责任。”
四、定国策的影响
张良的定国策对汉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明确提出了重视政策和实施,注重发展经济,保护百姓,在治国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他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思想策略,为汉朝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成为生动的历史篇章,影响深远。
张良的定国策,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心态,反映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政治智慧和思想发展,不仅在古代的政治历史上,至今仍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张良的策略让汉朝文明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寻找思想创新和实践进步的方法,这就是"鞠躬尽瘁、毋忘旧业、采用人才、必原其心、保民生"。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