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后蜀花蕊夫人诗讽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27 | 阅读:8492次
历史人物 ► 花蕊夫人

后蜀花蕊夫人诗讽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涉及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姓费,一说姓徐)在国亡后以诗歌讥讽后蜀君臣昏庸误国的故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中文人的政治态度与亡国之痛,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后蜀花蕊夫人诗讽

1. 历史背景

后蜀(934—965)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四川的政权,由孟知祥建立,其子孟昶继位后,奢侈享乐,宠信佞臣,导致国力衰微。964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伐蜀,仅66天后蜀灭亡,孟昶与花蕊夫人等至汴京。

2. 花蕊夫人与《述亡国诗》

据宋人笔记《能改斋漫录》等记载,花蕊夫人在被途中于葭萌驿题壁《采桑子》(半阙),后至汴京面对宋太祖质问,又作《口占答宋太祖》一诗(又名《述亡国诗》):

>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此诗辛辣讽刺后蜀军队不战而降的懦弱,间接批评孟昶的昏聩。虽其真实性在史学界存疑(可能为后人伪托),但已成文化符号。

3. 诗讽的深层含义

政治隐喻:诗中“十四万人”暗指后蜀兵力远超宋军(约6万),却迅速崩溃,点明败因在于统治者腐败失民心。

女性视角的批判:作为宫妃,花蕊夫人以“不知情”撇清个人责任,反衬男性统治集团的失职,颠覆传统“红颜祸水”论。

历史评价争议:有学者认为此诗实为宋代文人为强化“得国正统性”而创作,用以贬低后蜀;但明代《蜀中广记》等仍将其归于花蕊夫人名下。

4. 延伸知识

花蕊夫人其他作品:《宫词百首》传为其所作,描绘后蜀宫廷生活,文学价值较高。

孟昶的失政:曾创“七宝溺器”,生活奢靡;贬抑忠臣,重用王昭远等无能之辈。

宋代对后蜀的处置:孟昶被封秦国公,七日后暴卒(疑似被毒杀);花蕊夫人结局说法不一,或死于宋宫斗争。

5. 文化影响

此典故成为后世“亡国诗”的典型,与李煜词并称五代悲歌双璧。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评其“愤极而为旷达”,鲁迅亦引用该诗批判国民性。

文章标签:花蕊夫人

上一篇:房谋杜断辅太宗 | 下一篇:宋慈洗冤集录典

冯继业降后周

五代十国柴荣

冯继业降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反映了中原政权与西北地方势力之间的博弈。 冯继业(?—973年),五代时期河西地区地方割据势力首领,

马殷据楚地

五代十国马殷

马殷(852年-930年),字霸图,五代十国时期楚国的建立者,被称为“楚武穆王”。他出身贫寒,早年加入秦宗权部将孙儒的军队,后随孙儒南下与杨行密争夺

钱镠开创吴越国的传奇人生

五代十国钱镠

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以善治闻名的君主之一。他出身寒微,通过军功崛起,最终开创了吴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变革研究

五代十国朱温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剧烈变革的过渡阶段,上承唐末藩镇割据的余绪,下启北宋中央集权的重构。其政治体制变革的核心特征表现为

后蜀花蕊夫人诗讽

五代十国花蕊夫人

后蜀花蕊夫人诗讽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典故,涉及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姓费,一说姓徐)在国亡后以诗歌讥讽后蜀君臣昏庸误国的故事。这一

十国后蜀之开创者孟知祥

五代十国花蕊夫人

后蜀(934年—96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四川的政权,开创者孟知祥出身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其政权建立与五代藩镇割据的军政格局密切相关。孟知祥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