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三姓家奴名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7213次历史人物 ► 吕布
"三姓家奴"是《三国演义》中张飞对吕布的辱骂性称呼,典出吕布先后依附丁原、董卓、王允(或谓丁原、董卓、袁术)的经历。这一标签虽为小说演绎,但确有历史依据:
一、历史背景与三次依附
1. 丁原时期
吕布初为并州刺史丁原部将,因骁勇被收为义子。汉灵帝驾崩后,丁原奉何进之命入洛阳诛宦官,吕布随行。董卓入京后,以赤兔马和财物诱使吕布杀丁原,吞并其部众。此事见于《后汉书》《三国志》,但史书未明确记载丁原收吕布为义子。
2. 董卓时期
吕布投董卓后受重用,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并被董卓收为养子。在此期间,吕布守护董卓内宅,《三国志》记载他曾因小事险遭董卓掷戟刺杀。后与董卓婢女私通,加之司徒王允策反,最终亲手诛杀董卓。
3. 自立与反复
董卓死后,吕布先后依附袁术、袁绍、张扬等人皆不得长久。建安三年(198年)在下邳被曹操围剿时,陈宫建议吕布出城断粮道,吕布因妻妾劝阻未采纳,终被部下叛变擒获。《英雄记》载其临终前向曹操求饶,仍遭处决。
二、"三姓"的具体争议
传统解释:指丁原(吕)、董卓、王允三家,但王允仅为合作关系。
另一说:指丁原、董卓、袁术,因吕布曾欲投袁术联姻被拒。
深层逻辑:实际反映汉末乱世中武将频繁易主的常态,但吕布弑主行为触碰道德底线。
三、历史形象辨析
1. 勇武无双
《曹瞒传》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其辕门射戟(《三国志·吕布传》)解刘备之围,展现超凡箭术。
2. 政治短板
陈寿评其"轻狡反复,唯利是视",缺乏战略眼光。如在兖州与曹操交战时,未能听从陈宫献策坐失良机。
3. 文化衍生
元代《三国志平话》已强化其反复形象,至《三国演义》"三姓家奴"成为经典桥段,京剧《白门楼》进一步固化这一标签。
四、类似历史人物对比
同时期: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但因始终维持君臣名分未被诟病。
后世类比:五代朱温、明末吴三桂等亦因反复遭史家批评,但吕布因文学渲染成为符号化人物。
需注意的是,"三姓家奴"更多体现儒家忠君观念对历史评判的影响。汉末群雄割据时,将领改换门庭并不罕见,但吕布两度弑主(丁原、董卓)的行为使其成为道德批判的典型。现代史学界更倾向于将其置于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溃、地方豪强崛起的背景下理解。
文章标签: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