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严嵩父子贪腐乱政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09 | 阅读:2764次
历史人物 ► 严嵩

严嵩父子贪腐乱政是明代嘉靖朝政治腐败的典型代表,其罪行与影响可从以下多角度展开分析:

严嵩父子贪腐乱政

一、贪腐手段与规模

1. 卖官鬻爵制度化

严嵩任内阁首辅期间(1542-1564年),将与吏部、兵部的职权结合,明码标价出售官职。《明史·奸臣传》记载"吏、兵二部选官,各持簿任嵩填注",据沈链《早正奸臣误国以决征虏大策疏》统计,当时文官选职价格达"州判三百两,通判五百两",武官则"指挥三百两,都指挥七百两"。

2. 侵吞军饷与国库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期间,严嵩纵容党羽贪污边关军饷,导致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时守军"饥疲不能战"。户部档案显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太仓银库年收入200万两,严嵩年入竟达30万两,占比15%。

3. 巧立名目敛财

通过"生辰纲"(寿礼)、"冰敬炭敬"(季节)等名义收受地方官员财物。王世贞《弇州史料》记载,严世蕃曾炫耀"朝廷无如我富",家中窖藏白银"每百万两为一窖,凡十数窖"。

二、乱政表现

1. 打压清流势力

勾结锦衣卫都督陆炳,构陷抗倭名将张经(1555年冤杀)、兵部员外郎杨继盛(1555年遇害),并通过"考功法"(官员考核)排除异己,《明世宗实录》载其当政时"六卿大半嵩党"。

2. 操纵科举取士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考,严嵩干预考官录取其姻亲鄢懋卿等人,引发"权贵占榜"丑闻。李开先《闲居集》称"是科取士四百人,嵩党踞其半"。

3. 败坏边防与抗倭

任用手下赵文华总督东南抗倭,致使其克扣军费、谎报战功。据《嘉靖东南平倭通录》记载,1555年陶宅之战惨败后,赵文华反诬将领周璜"畏战",致其被处死。

三、历史特殊性

1. 嘉靖帝的纵容

明世宗沉迷道教玄修,严嵩以撰写"青词"(道教奏章)获宠,《万历野获编》称其"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嘉靖后期常年避居西苑,政事全委严嵩,形成"政归私门"局面。

2. 严世蕃的推波助澜

严世蕃虽仅为工部左侍郎,却凭"小丞相"身份掌实权。据《明史》记载,他创立"卖官定价单",甚至通过分析皇帝批阅奏章时的墨水浓淡来揣测圣意。

3. 系统性腐败网络

构建以江西同乡为核心的"分宜党",重要党羽包括鄢懋卿(总理盐政)、仇鸾(宣大总督)、赵文华(工部尚书)等,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贪腐链条。

四、最终覆灭与影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御史邹应龙弹劾严世蕃"通倭"罪证,加之道士蓝道行以扶乩术暗示"贤否倒置",终致严嵩被罢官。1565年严世蕃以"谋叛"罪处斩,抄家得黄金3万余两、白银200余万两(《明实录》)。其倒台后,徐阶推行改革,但明代官场贪腐积弊已深,为后来张居正改革埋下伏笔。严嵩案成为后世"巨贪误国"的典型样本,《明史》将其与唐代李林甫、宋代秦桧并列"奸臣传"三大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朝水利工程记 | 下一篇:公车上书呼吁改革

魏忠贤乱朝政

明朝魏忠贤

魏忠贤(1568-1627)是明熹宗天启年间权倾朝野的宦官,其专权乱政被视为明代宦官干政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权力攀升的背景1. 宦官制

朱元璋废丞相

明朝朱元璋

朱元璋废丞相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其背景、措施与影响均值得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胡惟庸案的政治契机(1380年): 胡惟庸作为最

建文帝下落谜

明朝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悬案之一,其结局至今未有定论。根据《明史》等官方史料和民间传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说法:1. 自焚说 《明太宗实

徐光启译几何

明朝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农学家和翻译家,他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引入

杨继盛劾严嵩案

明朝严嵩

杨继盛劾严嵩案是明代嘉靖年间一场震动朝野的政治事件,集中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官僚集团的激烈斗争和腐败问题。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严嵩权倾朝野沉浮

明朝严嵩

严嵩是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权臣,其政治生涯的沉浮堪称明代中期官僚集团权力斗争的典型案例。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权力攀升的关键因素1. 迎合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