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编撰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5-18 | 阅读:3438次历史人物 ►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由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历时五年(1403—1408年)完成。全书共22,877卷,分装11,095册,约3.7亿字,收录了从先秦至明初的各类文献,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学、农学、工艺等众多领域,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编纂背景
1. 政治目的: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为彰显文治功绩,巩固统治,下令编纂《永乐大典》,以汇集天下典籍,展示明朝的文化繁荣。
2. 学术需求:明代前期,典籍散佚严重,学者难以查阅完整资料,编纂类书有助于保存文献,方便学术研究。
编纂过程
1. 组织架构:解缙初任总纂,后因进度缓慢被撤换,姚广孝接任,组织数千名学者参与,分工协作,按韵目分类摘录典籍。
2. 资料来源:以南京文渊阁藏书为基础,广泛征集民间珍本,甚至包括佛道、方技等冷门文献。
3. 编排体例:采用“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按《洪武正韵》排列单字,每字下辑录相关条目,内容极为详尽。
内容特点
1. 包罗万象:除传统经史外,还收录了大量科技、医药、手工业等实用知识,如宋应星《天工开物》的部分内容即源于此。
2. 文献价值:许多失传的古籍因《永乐大典》得以保存,清代四库全书馆曾从中辑出500余种佚书。
3. 抄录原貌:编纂者严格遵循“一字不改”原则,保留原文的完整性,具有极高的校勘价值。
流传与散佚
1. 正副本制度:原书藏于南京,后迁至北京文渊阁;嘉靖年间为防火灾,重录一套副本,现存残卷多为副本。
2. 战火损毁:正本疑毁于明末李自成之乱或清宫火灾;副本在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华时遭劫掠焚烧,现存仅400余册,散藏于全球30多个机构。
现代研究
1. 影印出版:20世纪以来,中华书局等机构陆续整理残卷,出版影印本,推动学术研究。
2. 数字化工程:近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启动《永乐大典》数字化项目,旨在实现全文检索与资源共享。
《永乐大典》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成就,其编纂规模、文献价值及历史命运,至今仍为学界所关注。
文章标签:永乐大典
上一篇:古代科技发展之元代高峰 | 下一篇:清朝科技先驱梅文鼎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