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鲁肃榻上策定三分计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7 | 阅读:1203次
历史人物 ► 鲁肃

鲁肃的"榻上策"是东汉末年重要的战略规划,奠定了孙权集团立足江东、三分天下的基础。这一策略形成于建安五年(200年),当时28岁的鲁肃在周瑜引荐下会见孙权,两人在榻上对饮密谈时提出。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战略要点:

鲁肃榻上策定三分计

1. 形势判断方面,鲁肃明确指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一时难以铲除,提出"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战略观望方针。这与诸葛亮《隆中对》的"跨有荆益"形成呼应,但早于后者7年。

2. 地理战略上,主张"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规划了完整的沿江防御体系。具体步骤包括先剿灭黄祖、进伐刘表,这与208年孙权西征黄祖的行动完全吻合。

3. 政权建设方面,提出"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远景目标,为229年孙权称帝埋下伏笔。当时孙权表面仍尊汉室,鲁肃却敢于直言"汉室不可复兴",显示出超前的政治眼光。

4. 实施路径上,建议"北方诚多务也",主张趁曹操忙于北方战事时夺取荆州。这与后来208年曹操南下时,鲁肃立即建议联合刘备抗曹的逻辑一脉相承。

历史影响层面,该战略存在两个争议:一是夺取荆州的主张与诸葛亮"跨有荆益"产生直接冲突,埋下日后吴蜀矛盾的种子;二是对长江防御的过度倚重,导致东吴长期偏安。但客观来看,该战略帮助仅有会稽等五郡的孙权集团,在20年间发展成为占有扬、荆、交三州的强大政权。

与《隆中对》相比,鲁肃战略更侧重地理防御而非主动北伐,这既体现江东集团的优势,也反映其保守性格。现代学者田余庆指出,该战略的本质是"保守进取",即在确保江东根本的前提下寻求有限扩张,这种务实作风正是孙权政权存活80余年的关键。

文章标签:三分计

上一篇:赵充国屯田戍边 | 下一篇:魏咏之率流民南迁

吕布辕门射戟显神威

三国吕布

吕布辕门射戟显神威是《三国志》中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展现了吕布的武艺与谋略,同时也是东汉末年军阀博弈的典型案例。

鲁肃榻上策定三分计

三国鲁肃

鲁肃的"榻上策"是东汉末年重要的战略规划,奠定了孙权集团立足江东、三分天下的基础。这一策略形成于建安五年(200年),当时28岁的鲁肃在周瑜引荐下会见

韩当随孙氏三代建功

三国韩当

韩当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终生效忠于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其勇猛和忠诚在东吴的建国与扩张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

庞统落凤坡殒命始末

三国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与诸葛亮齐名。建安十九年(214年),庞统在随刘备进军益州时,于雒城(今四川

鲁肃榻上策定三分计

三国鲁肃

鲁肃的"榻上策"是东汉末年重要的战略规划,奠定了孙权集团立足江东、三分天下的基础。这一策略形成于建安五年(200年),当时28岁的鲁肃在周瑜引荐下会见

鲁肃力主联刘抗曹操

三国鲁肃

鲁肃(172-217年)是东吴重要战略家,其"联刘抗曹"主张对三国格局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该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包含以下关键点:一、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1. 地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