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南北朝 >> 详情

兰陵王入阵曲扬名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6-12 | 阅读:6008次
历史人物 ► 高长恭

兰陵王入阵曲扬名

兰陵王入阵曲扬名

兰陵王高长恭是北齐宗室名将,以骁勇善战和容貌俊美著称。据《北齐书》记载,他因面相过于柔美,不足威慑敌军,故作战时常戴狰狞面具,最著名的事迹是邙山之战。公元564年,北周联合突厥围攻洛阳,高长恭率五百骑突入周军重围,反败为胜。此战后,将士们创作《兰陵王入阵曲》以颂其功。

该乐曲初为军乐,后发展为宫廷乐舞,属唐代燕乐大曲。《教坊记》和《旧唐书·音乐志》均记载其表演形式:舞者著紫衣、金带,执鞭戴面具,模拟冲锋陷阵之姿。乐曲融合鲜卑鼓角与中原雅乐,结构上分"散序""中序""破"三部分,可能对后世戏曲脸谱和武打程式有启蒙影响。

唐时此曲东传日本,现存日本宫内厅雅乐寮谱《罗陵王》(又名《没日还午乐》),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日本保留的舞者装束为金色龙形面具、赤袍裲裆,与《通典》描述的"效其指麾击刺之容"相符。而中国本土版本因唐玄宗禁演“非正声”乐舞等原因逐渐失传,宋代已不见记载。

现据认为,兰陵王戴面具之说可能受鲜卑傩仪影响。河北磁县出土的北朝墓俑中,确有披甲执刃、面部覆甲的武士形象。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画中的作战场景,或为《入阵曲》的视觉化遗存。2014年,邯郸市恢复改编此曲,将“武傩”元素融入表演。

史学争议在于《兰陵王入阵曲》是否确为战场即兴之作。《隋书·音乐志》提到北齐军乐多采鲜卑民歌,可能早有原型。日本学者田边尚雄则认为,现传版本经遣唐使改造,糅合了西域柘枝舞成分。音乐考古发现,正仓院藏唐代琵琶谱与现存日本雅乐旋律存在对应关系,印证了乐曲跨文化演变的复杂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慕容廆建前燕 | 下一篇: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

西魏文帝改革官制

南北朝元宝炬

西魏文帝元宝炬在位期间(535年—551年),其政权实际由权臣宇文泰掌控,官制改革的核心推动者实为宇文泰。此次改革名为恢复周礼,实则通过复古形式强化

范晔撰后汉书成

南北朝范晔

范晔撰《后汉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继《汉书》之后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杰作的诞生。以下从成书背景、内容特点、史学价值及影响等方

高欢霸府掌控东魏

南北朝高欢

高欢作为东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通过建立霸府这一军政合一的政治体系,实现了对朝局的全面控制。这一时期的政治运作呈现出权臣专政的典型特征,对南北

宇文护连弑三帝

南北朝宇文护

宇文护是北周时期权臣,历史上以其连续废杀三位皇帝的极端手段著称,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权臣专政的残酷性。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一、背景与家族势力

北周灭北齐统北方

南北朝高长恭

北周灭北齐统北方是中国南北朝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北方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终结,为隋朝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以下是其背景、过程及影响

高长恭兰陵王入阵

南北朝高长恭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肃,字长恭,北齐宗室名将,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其"入阵"典故源自邙山之战,是南北朝军事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1. 邙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