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五虎上将列传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8 | 阅读:4911次
历史人物 ► 五虎

五虎上将是《三国演义》中蜀汉政权五位杰出将领的合称,分别为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一称谓虽为小说艺术加工,但五人确为历史上蜀汉重要将领,其事迹在正史《三国志》中均有记载。

五虎上将列传

1. 关羽(?-220年)

- 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早年追随刘备,以忠义著称。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擒关羽后重加笼络,封汉寿亭侯,但关羽始终心向刘备,最终“千里走单骑”归蜀。

- 襄樊之战是其军事巅峰:219年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因骄傲轻敌,遭东吴吕蒙偷袭荆州,败走麦城。后世尊为“武圣”,民间信仰极盛。

- 正史评价陈寿称其“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但“刚而自矜”终致败亡。

2. 张飞(?-221年)

- 字益德(《三国志》原载,非“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与关羽并称“万人敌”,长坂坡率二十骑断后,震慑曹军。

- 入蜀立功:212年随刘备攻益州,义释严颜展现谋略。219年于巴西大败张郃。221年因暴虐部下,被范疆、张达刺杀。

- 性格争议:史载其“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与演义粗犷形象有别。

3. 赵云(?-229年)

- 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长坂坡救阿斗确有其事,但“七进七出”为演义夸张。

- 谨慎稳重:汉水之战以空营计退曹军,被刘备赞“一身是胆”。反对孙权联姻、北伐时谏阻分田,体现政治远见。

- 官职偏低:终生前将军、镇军将军,低于关张马黄,或因出身及蜀汉派系平衡。

4. 马超(176-222年)

- 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211年联合韩遂抗曹,潼关之战几乎逼退曹操,后败走凉州。

- 归附刘备:214年投蜀,助攻成都。但因曾背父叛君(马腾因马超反曹),刘备虽重用却始终防范,未予实权。

- 民族影响:羌人奉为“神威天将军”,后世西北地区仍存祭祀。

5. 黄忠(?-220年)

- 字汉升,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原属刘表,后归刘备。219年定军山斩夏侯渊,为取汉中首功,封后将军。演义“老将”形象属实,史载其“勇毅冠三军”。

- 年龄存疑:史无明确生年,“年逾六十”为推测,可能为凸显其老当益壮。

扩展知识:

“五虎将”渊源:正史无此称谓,仅《三国志》将关张马黄赵合传。元代《三国志平话》首提“五虎”,罗贯中艺术定型。

曹魏“五子良将”对比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为曹操麾下名将,但地位低于宗室将领(如夏侯惇曹仁),反映魏蜀用人差异。

历史与演义差异: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实为孙坚之功;赵云长坂坡未斩名将;马超结局平淡,非郁郁而终。

五虎上将的传奇经后世文学渲染,成为忠勇精神的象征,其真实历史功绩与局限亦值得辩证看待。

文章标签:上将

上一篇:汉代乐舞文化探秘 | 下一篇:王导与江东士族

陈宫拒降赴死

三国陈宫

陈宫拒降赴死是三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气节的人物事件,深刻体现了汉末士人的忠义精神。《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虽未为陈宫单独立传,但通过吕布及其相

钟会谋反身死

三国钟繇

钟会谋反身死是三国末期的重要事件,发生于公元264年,与其伐蜀后的权力膨胀和个人野心密切相关。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1. 背景与动机

贾诩毒计乱长安

三国贾诩

贾诩的“毒计乱长安”指的是东汉末年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本欲解散军队逃亡,贾诩却献计让他们反攻长安,导致关中再次陷入战乱的历史事件。

董卓暴政乱朝纲

三国董卓

董卓暴政乱朝纲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与军阀割据的典型体现,其暴行直接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以下是基于《后汉书》《三国志》等史料的详细分析:1. 废立

五虎上将的虚实辨析

三国五虎

“五虎上将”是《三国演义》中蜀汉政权五位著名将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合称。这一概念源自小说艺术加工,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此称号,

五虎上将的辉煌

三国五虎

五虎上将作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核心将领,其辉煌战绩与历史地位在《三国志》等正史和《三国演义》的文学渲染下广为流传。尽管"五虎上将"(关羽、张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