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周厉王弭谤与国人暴动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13 | 阅读:7695次
历史人物 ► 荣夷公

周厉王弭谤与国人暴动是西周晚期一场重要的政治事件,反映了王权与贵族、平民矛盾的激化。

周厉王弭谤与国人暴动

一、周厉王的统治背景

周厉王(?—前828年)是西周第十位君主。西周中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离心,财政拮据。厉王为加强王权,任用荣夷公推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之利,剥夺贵族和平民的经济权益,引发普遍不满。

二、弭谤政策与手段

1. 堵塞言路:厉王任命卫巫监视国人(国都内的平民与下层贵族),凡被指控“谤王”者处死,形成恐怖统治。《国语·周语》记载“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 思想控制:通过高压手段压制舆论,试图消除批评声音,但矛盾并未真正解决。

3. 经济压迫:“专利”政策加剧社会对立,平民失去渔猎、采集等生计来源。

三、国人暴动的爆发与后果

1. 直接原因:长期积怨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联合部分贵族围攻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今山西霍州)。

2. 共和行政:暴动后形成“共和行政”(一说由周公、召公共同执政,一说贵族共伯和代行王政),成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端(公元前841年为“共和元年”)。

3. 西周衰亡的转折点:暴动削弱了周王室权威,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为西周灭亡埋下伏笔。

四、历史意义与延伸思考

1. 早期民本思想的体现:《左传》引此事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成为后世谏君的重要典故。

2. 社会结构反映:“国人”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西周国野制度下平民阶层的政治影响力。

3. 文字记载可信度:此事见于《史记》《国语》等文献,但细节可能存在后世加工,考古尚未发现直接证据。

五、相关争议

近年有学者质疑“共和行政”的传统解释,认为“共和”可能指贵族协商机制而非具体人物,反映早期中国政治权力运作的复杂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商王阳甲乱兄弟 | 下一篇:宋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周孝王与秦非子封地

西周秦非

周孝王与秦非子封地是中国早期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标志着秦国建立的雏形。根据《史记·秦本纪》等史料记载,周孝王(西周第八位君主,约前891—前886年在位

史墙盘颂先祖

西周周武王

史墙盘是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的重要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其铭文共284字,是西周青铜器中篇幅较长

西周时期的建筑技艺

西周周公

西周时期(约前1046—前771年)的建筑技艺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城市规划与礼制建筑 西周推行"营国

箕子东走建朝鲜

西周箕子

“箕子东走建朝鲜”是中国古代史籍中关于朝鲜半岛早期历史的重要记载,主要见于《史记》《汉书》等文献。这一说法将朝鲜半岛的古政权与商周之际的历史

周厉王弭谤事件始末

西周荣夷公

周厉王弭谤事件是中国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事件,体现了早期君主专制对舆论的压制,其始末及相关背景如下:1. 历史背景 周厉王(公元前878—前828年在位)是

荣夷公专利败国

西周荣夷公

荣夷公(即荣夷父)是西周厉王时期的重要卿士,其"专利"政策被认为是导致周厉王统治危机乃至"国人暴动"的关键因素。这一事件在《国语·周语》《史记·周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