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司马昭之心典故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9 | 阅读:2075次
历史人物 ► 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典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原文记载:“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此典故直接关联三国末期司马氏篡魏的历史事件,体现权臣野心的公开化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司马昭之心典故

历史背景与核心事件:

1. 司马氏专权脉络

司马昭为司马懿次子,其家族通过高平陵之变(249年)掌控曹魏大权。司马师死后(255年),司马昭继任大将军,架空魏帝曹髦,形成“政由司马”的局面。此时司马氏代魏已呈必然趋势,曹魏宗室势力被彻底边缘化。

2. 曹髦的反抗与弑君事件

260年,魏帝曹髦不甘为傀儡,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等人直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后率宫中僮仆数百人攻司马昭府邸,被司马昭心腹成济当街弑杀。此事震惊朝野,司马昭为平息舆论,被迫诛杀成济并灭族,但实际进一步强化了专政。

3. 典故的政治隐喻

“路人皆知”暗指权臣野心已无法掩饰,成为政治博弈中的公开秘密。此语后被引申为对裸野心的批判,常用于形容阴谋家或篡权者的公开化企图。

延伸史学视角:

礼法秩序的解构:弑君事件彻底打破汉代以来“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框架,司马昭虽以“大逆不道”罪名处置成济,但实际开创了权臣公开弑君却不受制裁的先例。

舆论操控术:事后司马昭改立曹奂为帝,并迅速伐蜀(263年)转移矛盾,展现其通过军事胜利洗白篡权路径的策略。

历史书写差异:《三国志》以“高贵乡公卒”委婉记录弑君,而《汉晋春秋》等私史直言事件细节,反映魏晋史官对司马氏的隐晦批判。

后世影响:

该典故成为传统文化中权谋政治的典型符号。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以“昭弑帝”定性此事,强化其警示意义。明清时期常以此警示权臣,如张居正改革时反对派即借该典攻击其专权。现代语境中更广泛用于政治、商业等领域的野心隐喻。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赋的兴起与代表作家 | 下一篇:王敦两次叛乱

贾诩毒计乱长安

三国贾诩

贾诩的“毒计乱长安”指的是东汉末年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本欲解散军队逃亡,贾诩却献计让他们反攻长安,导致关中再次陷入战乱的历史事件。

董卓暴政乱朝纲

三国董卓

董卓暴政乱朝纲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与军阀割据的典型体现,其暴行直接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以下是基于《后汉书》《三国志》等史料的详细分析:1. 废立

程昱献十胜十败论

三国程昱

程昱提出的“十胜十败论”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重要战略分析,旨在对比曹操与袁绍的实力优劣,为曹操集团提供决策依据。这一论述虽与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黄盖诈降献苦肉计

三国黄盖

黄盖诈降献苦肉计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谋略案例,源于赤壁之战前的关键策划。虽然小说情节存在艺术加工,但历史记载中确有相关史实依据,需结合《三

钟会谋反伏诛

三国司马昭

钟会谋反伏诛是三国末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264年,涉及曹魏权臣司马昭平定蜀汉后的权力斗争。以下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展开分析: 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

三国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髦(高贵乡公)针对权臣司马昭篡位野心的一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