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5-20 | 阅读:7754次
历史人物 ► 四库全书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编纂过程历时十余年,涉及政治、学术、文化等多个层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下是其编纂过程及相关背景的详细分析: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1. 编纂背景与动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征集全国图书,名义上为“稽古右文”,实则包含政治目的:一方面通过整理典籍彰显盛世文治,另一方面借机审查、销毁不利于清廷统治的书籍。此前的(如《南山集》案)已为思想控制奠定基础,而《四库全书》的编纂进一步将文化工程与政治管控结合。

2.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乾隆设立四库全书馆,由皇六子永瑢等皇族领衔,实际主持者为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学者。参与编纂的官员及学者达360余人,包括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汉学大家。编纂团队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校勘,每部设总纂官,下设分校官、纂修官等职,形成严密的学术分工体系。

3. 文献征集与筛选流程

全国各省呈送图书逾1.3万种,除宫廷藏书(如武英殿本)外,还收录私人进献本(如宁波天一阁藏书)。编纂过程中对书籍进行严格审查:凡涉及反清、夷夏之辨或违禁内容者,或抽毁(如《国史考异》删改数十处),或全毁(约3000种书籍被禁),仅保留符合正统思想的内容。同时,对入选书籍撰写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形成系统的学术评价。

4. 编纂方法与学术特色

书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下设44类67子目,体现传统知识体系。校勘上以汉学考据为主,注重版本比对(如宋元善本),但亦因政治干预导致部分文本失真。编纂期间产生的副产品如《永乐大典》辑佚本(385种),抢救了大量散佚文献。

5. 抄录与贮藏制度

全书共抄写7部,分藏文渊阁(北京)、文溯阁(沈阳)、文津阁(承德)、文澜阁(杭州)等七阁,每部约8亿字,装帧采用绢面包背装。抄写人员由保举选拔,要求楷书工整,错误率控制在每日千字内。南三阁(文宗、文汇、文澜)允许士子抄阅,推动学术传播。

6. 历史影响与争议

正面看,《四库全书》系统整理了中国古代文献,其分类法与提要为目录学典范;看,销毁书籍的数量远超收录(据《禁毁书目》统计),造成文化断层。晚清学者章太炎斥其“寓禁于征”,现代研究者亦指出其对思想自由的压制。

7. 后续流传与补遗工作

现存四部完整抄本(文渊、文津、文溯、文澜阁补抄本),20世纪以来影印出版多种版本。阮元《四库未收书提要》、民国《续修四库全书》等对原书缺漏有所弥补,但被毁书籍的损失已不可逆。

《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是古典学术的集大成,也是皇权干预文化的典型案例,其双重性至今仍引发学界反思。

文章标签:四库全书》

上一篇:李成梁镇守辽东将 | 下一篇:相土驯马拓疆土

陈化成吴淞抗英

清朝关天培

陈化成吴淞抗英是鸦片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发生于1842年6月16日。陈化成时任江南提督,率清军在吴淞口抵御英军进攻,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但终因装备

雍正设立军机处始末

清朝军机处

雍正设立军机处的始末可追溯至清代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的政治军事需求,其设立过程体现了清代皇权集中化的关键步骤,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创新意义

乾隆皇帝的诗文成就

清朝乾隆

乾隆皇帝(1711-1799)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735-1796年在位),其诗文创作数量极为庞大,成就与争议并存。从史学与文学角度分析,可总结为以

乾隆时期的十大武功

清朝乾隆

乾隆时期的“十大武功”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间(1735-1796年)为彰显军事成就而钦定的十次重大军事行动。这一概念出自乾隆晚年御制的《十全记》(1792年),其

《红楼梦》与清代文学

清朝四库全书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它诞生于18世纪中叶(约乾隆年间),作者曹雪芹以自身家族兴衰为背景,通过贾府的命运展

《四库全书》的编纂

清朝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大工程,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历时十余年完成。该项目由乾隆帝亲自推动,以纪昀、陆锡熊等学者为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