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5-20 | 阅读:7754次
历史人物 ► 四库全书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编纂过程历时十余年,涉及政治、学术、文化等多个层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下是其编纂过程及相关背景的详细分析: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1. 编纂背景与动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征集全国图书,名义上为“稽古右文”,实则包含政治目的:一方面通过整理典籍彰显盛世文治,另一方面借机审查、销毁不利于清廷统治的书籍。此前的(如《南山集》案)已为思想控制奠定基础,而《四库全书》的编纂进一步将文化工程与政治管控结合。

2.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乾隆设立四库全书馆,由皇六子永瑢等皇族领衔,实际主持者为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学者。参与编纂的官员及学者达360余人,包括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汉学大家。编纂团队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校勘,每部设总纂官,下设分校官、纂修官等职,形成严密的学术分工体系。

3. 文献征集与筛选流程

全国各省呈送图书逾1.3万种,除宫廷藏书(如武英殿本)外,还收录私人进献本(如宁波天一阁藏书)。编纂过程中对书籍进行严格审查:凡涉及反清、夷夏之辨或违禁内容者,或抽毁(如《国史考异》删改数十处),或全毁(约3000种书籍被禁),仅保留符合正统思想的内容。同时,对入选书籍撰写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形成系统的学术评价。

4. 编纂方法与学术特色

书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下设44类67子目,体现传统知识体系。校勘上以汉学考据为主,注重版本比对(如宋元善本),但亦因政治干预导致部分文本失真。编纂期间产生的副产品如《永乐大典》辑佚本(385种),抢救了大量散佚文献。

5. 抄录与贮藏制度

全书共抄写7部,分藏文渊阁(北京)、文溯阁(沈阳)、文津阁(承德)、文澜阁(杭州)等七阁,每部约8亿字,装帧采用绢面包背装。抄写人员由保举选拔,要求楷书工整,错误率控制在每日千字内。南三阁(文宗、文汇、文澜)允许士子抄阅,推动学术传播。

6. 历史影响与争议

正面看,《四库全书》系统整理了中国古代文献,其分类法与提要为目录学典范;看,销毁书籍的数量远超收录(据《禁毁书目》统计),造成文化断层。晚清学者章太炎斥其“寓禁于征”,现代研究者亦指出其对思想自由的压制。

7. 后续流传与补遗工作

现存四部完整抄本(文渊、文津、文溯、文澜阁补抄本),20世纪以来影印出版多种版本。阮元《四库未收书提要》、民国《续修四库全书》等对原书缺漏有所弥补,但被毁书籍的损失已不可逆。

《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是古典学术的集大成,也是皇权干预文化的典型案例,其双重性至今仍引发学界反思。

文章标签:四库全书》

上一篇:李成梁镇守辽东将 | 下一篇:相土驯马拓疆土

雍正时期的改革措施

清朝雍正

1. 设立军机处:雍正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于1729年设立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处理军政要务的核心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担任,直接听命于皇帝

清代军机处设立与运作机制

清朝军机处

清代军机处设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最初为应对西北准噶尔战事而设的临时军事指挥机构,后演变为清朝实际上的核心权力中枢。其设立与运作机制体现出清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清朝四库全书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编纂过程历时十余年,涉及政治、学术、文化等多个层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下是其编

清朝的农业发展与农业政策

清朝清朝

清朝的农业发展与其农业政策紧密相关,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既有继承前代的基础,也有自身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以下是清朝农业发展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清朝四库全书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编纂过程历时十余年,涉及政治、学术、文化等多个层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下是其编

纪晓岚铁齿铜牙

清朝四库全书

纪晓岚,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被誉为“铁齿铜牙”,以其机智聪慧、口才卓越和坚韧不屈的性格著称。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