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严嵩专权误国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08 | 阅读:9561次
历史人物 ► 严嵩

严嵩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以其专权误国的行径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代表之一。他通过勾结宦官、结党营私、压制忠良等手段长期把持朝政,导致明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对国家造成了深远危害。

严嵩专权误国

一、严嵩专权的主要表现

1. 排斥异己,结党营私

严嵩凭借嘉靖皇帝的宠信,长期担任内阁首辅(1542—1562年),将大批亲信安朝廷要职,如儿子严世蕃担任工部侍郎,形成“严党”。同时,他打压正直官员,如迫害杨继盛、沈鍊等直谏之臣,甚至罗织罪名致其死地,使朝堂风气败坏。

2. 贪污受贿,敛财无度

严嵩父子贪腐成性,利用职权大肆搜刮民财,《明史》记载其家产“富可敌国”,甚至接受边将贿赂,导致军备废弛。当时民间流传“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民谣,讽刺其横征暴敛。

3. 败坏边防,祸国殃民

严嵩为巩固权力,任用无能亲信担任边防将领,如仇鸾虚报战功、畏敌如虎,导致北方蒙古俺答汗屡次入侵,1542年“庚戌之变”中兵临北京城下,暴露明朝军事颓势。此外,东南倭寇猖獗亦与其纵容地方官贪污有关。

4. 操控科举,扭曲人才选拔

严嵩通过干预科举考试,让贿赂者及党羽子弟登第,致使朝廷人才凋零。史载其子严世蕃虽无才学,却能凭借父势把持吏部选官,加剧吏治腐败。

二、严嵩专权的深层原因

1. 嘉靖皇帝的纵容

嘉靖帝晚年沉迷道教,长期不上朝,政务交予严嵩处理,甚至为其包庇罪行。严嵩善于撰写青词(道教祷文)迎合皇帝,从而巩固权位。

2. 明朝内阁制度的弊端

明代内阁首辅权力过大,缺乏有效制衡。严嵩利用票拟权(代皇帝批阅奏章)架空皇权,形成“权相”局面。

3. 官场腐败的恶性循环

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官员贪腐成风,严嵩的崛起正是这一体制弊病的缩影,其倒台后抄家资产(黄金三万余两、白银数百万两)暴露了明廷财政的窟窿。

三、历史评价与教训

严嵩最终在1562年因失宠被革职,其子严世蕃伏诛,但明朝的衰颓已难逆转。后世将其与秦桧、和珅并列为“奸臣”典型。《明史》评其“窃权罔利,浊乱朝纲”,其专权教训在于: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缺乏制衡的权臣必然祸国;

君主昏聩助长权臣专政,嘉靖的怠政是严嵩坐大的关键;

吏治腐败动摇国本,严嵩时代加速了明朝走向衰亡。

严嵩的案例也为后世治国者敲响警钟: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否则终将反噬政权稳定。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朝乡村治理考 | 下一篇:文字狱禁锢思想

徐光启译几何

明朝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农学家和翻译家,他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引入

郑和下西洋始

明朝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航海壮举。1405年至1433年间,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先后派宦官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西洋(明代称今南海至印

洪武大兴文字狱

明朝洪武

洪武大兴文字狱是指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1368—1398年)因猜忌文人而引发的系列文字案件。这一时期对文人言论、著作及公文用字的审查极为严苛,稍涉忌讳

移宫案争端起

明朝郑贵妃

移宫案是明末三大案之一,发生于泰昌元年(1620年),是围绕光宗朱常洛驾崩后,李选侍占据乾清宫拒绝移宫的政治事件。其核心涉及皇权交接、后宫干政与东

杨继盛劾严嵩案

明朝严嵩

杨继盛劾严嵩案是明代嘉靖年间一场震动朝野的政治事件,集中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官僚集团的激烈斗争和腐败问题。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严嵩权倾朝野沉浮

明朝严嵩

严嵩是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权臣,其政治生涯的沉浮堪称明代中期官僚集团权力斗争的典型案例。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权力攀升的关键因素1. 迎合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