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秦修郑国渠溉田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15 | 阅读:4346次
历史人物 ► 郑国

秦国修建郑国渠是战国时期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目的是通过消耗秦国国力延缓其东进步伐,但最终反而增强了秦国的农业实力,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基石。

秦修郑国渠溉田

1. 背景与动机

- 韩国为削弱秦国,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意图消耗秦国人力物力。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采纳建议,但在工程中途识破计谋,因郑国陈述"渠成亦为秦万世之利",最终继续修建。

2. 工程特点

- 郑国渠位于关中平原,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全长约300余里(合今126公里)。采用"横绝"技术,拦截冶峪、清峪等河流,增加水源。

- 渠首选址泾水出山口,利用地形高差实现自流灌溉,设计"石囷"(拦河坝)抬高水位,开创"引浑灌溉"的先例。

3. 技术突破

- 首次大规模使用淤灌技术,利用泾水富含的有机质改良盐碱地,《史记》记载"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实测灌溉面积约110万亩(合今28万公顷)。

- 渠道设计坡降约0.64‰,符合现代水利学原理,干渠与支渠形成网络化灌溉体系。

4. 历史影响

- 使关中粮食亩产达到"一钟"(约合今125公斤),为秦军提供可靠粮草保障。《汉书》称"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 汉代扩建为"白渠",与郑国渠并称"郑白之渠",形成关中农业核心区。唐代仍灌溉万顷,宋代后逐渐湮废。

5. 考古发现

- 1973年发现郑国渠首遗址,存留堰体残长1800米,宽约100米。发现秦代陶制水道、铁制工具等文物,证实采用"拱形坝体"设计。

6. 历史启示

- 工程体现秦国"功利主义"政策,通过"重农抑商"夯实统一基础。其成功促使秦汉确立"漕运+灌溉"的国家经济模式。

- 郑国渠与都江堰(前256年)共同代表战国水利巅峰,形成"南堰北渠"格局,推动农业革命。

文章标签:

上一篇:鬼谷子纵横家之师 | 下一篇:朱买臣负薪读书

推行郡县制改革

秦朝郡县制

郡县制改革的推行及其历史意义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由秦朝推行的一项重要行政制度改革,其核心在于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两级行政体系。这一制度

蒙毅执掌律法

秦朝蒙毅

蒙毅是秦朝著名的法律官员,其生平主要见于《史记·蒙恬列传》。作为将军蒙恬之弟,蒙毅深得秦始皇信任,担任上卿一职,直接参与国家律法的制定与执行。

秦朝灭亡之战

秦朝秦朝

秦朝灭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的终结。秦朝的崩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腐败、严刑峻法、大规模工程劳役

樗里疾智辅嬴稷

秦朝樗里疾

樗里疾(又名樗里子,嬴疾)是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名将,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历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朝,以谋略著称,深得“智囊”之誉。他

郑国渠灌溉关中

春秋战国郑国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由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该工程位于关中平原(今陕西泾阳、三原一带),

郑国渠水利工程记

秦朝郑国

《郑国渠水利工程记》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属秦国关中平原灌溉系统的核心工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