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诗人白居易传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04 | 阅读:7098次历史人物 ► 白居易
盛世诗人白居易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中唐至晚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作以通俗平易、关注民生著称,被誉为“诗史”的一部分。
一、生平经历
1. 早年仕途
白居易生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幼年聪慧,刻苦读书。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后任校书郎、盩厔县尉等职。元和元年(806年),与元稹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翰林学士,开始参与朝政。
2. 谏官与贬谪
任左拾遗期间,白居易以直言敢谏闻名,创作《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揭露社会黑暗。元和十年(815年),因上书请求严惩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江州司马,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3. 晚年闲适
晚年调任杭州、苏州刺史,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后以太子宾客、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崇信佛教,自称“香山居士”,与刘禹锡唱和,诗风转向闲适恬淡。
二、文学成就
1. 诗歌主张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其诗分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尤以讽喻诗《卖炭翁》《杜陵叟》等反映民间疾苦,语言浅白却意蕴深刻。
2. 代表作
- 叙事诗:《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兼具史诗性与艺术性;《琵琶行》借琵琶女身世寄托士人失意。
- 闲适诗:《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等自然清新,体现晚年心境。
3. 影响
白居易的诗风对日本平安文学影响深远,《白氏长庆集》平安时代传入日本,成为贵族必读经典。
三、思想与轶事
1. 儒释道交融
早年秉持儒家济世理想,晚年虔心佛教,修香山寺,主张“中隐”思想——既不远离政治,亦不陷于斗争。
2. 生活雅趣
好酒、琴、茶,与元稹书信往来频繁,合编《元白唱和集》。在杭州疏浚六井,留下“白堤”(实为后人纪念,非其所建)。
四、历史评价
唐宣宗李忱悼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苏轼评价“元轻白俗”,实则肯定其通俗化的开创性。近代学者陈寅恪以《元白诗笺证稿》系统剖析其诗史价值。
白居易一生历经八位皇帝,诗作留存三千余首,为唐代之冠。其人以诗为剑刺破虚妄,亦以诗为舟渡己渡人,堪称大唐盛衰的亲历者与记录者。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文帝时期的法律制度变革 | 下一篇:孟知祥:后蜀的创建与治理